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田園曲(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storal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曲名。田園曲是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和音樂,田園情調的詩歌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前,它和西方舞蹈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西元前三世紀,希臘詩人狄奧克里塔(Theocritus)寫了很多田園歌曲,西元前70∼17年羅馬詩人威吉爾(Virgil)在他的長詩中;表達出他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嚮往;中世紀法國南、北部的吟遊詩人,也創作了許多田園歌曲,其中又分為關於「武士向牧羊女求愛」和描寫「牧羊女的生活」兩種,這些歌曲可由詩人配上自編的劇情和舞蹈演出。田園曲的敘述式文體則影響到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el)。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歌曲常和文學、戲劇性故事配合,牧羊人、森林仙女、半人半獸的沙提爾(Satyrs)和魔術師是常常出現的角色,其中以1550年由瓜里尼(Giovanni Battista Quarini)編作的戲劇《Il Pastor Fido》最著名,並影響到十七、十八世紀的清唱劇。這種用持續低音(Bass Drone)伴奏、緩慢的6/8或12/8拍子,以木管樂器吹奏出的田園風格,一直受到音樂家的喜愛。在義大利,牧羊人喜用桑姆管(Shawns)和風笛(Bagpipe)於聖誕節期間在城鎮演奏田園歌曲,並加入聖誕的故事演出。因此它和聖誕歌曲也產生了關連。十七世紀的巴利托舞曲(Baletto),也採用田園格調。另外,在西洋歌劇發展史中,以田園歌曲為創作材料的相當多,如《奧菲爾與愛麗絲》(Orpheus and Eurydice)便是一例。在法國,從巴洛克時期的宮廷芭蕾(Ballet de Cour)到盧利(Jean-Baptiste Lully)、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所創作的歌劇,到十八世紀以後的嚴肅歌劇(Tragédies Lyriques)、歌劇芭蕾(Opéra-Ballet)、喜歌劇(Opéra Comique)和Ballet Keröique,都喜歡摻入田園題材。有些舞蹈如《梅呂哀舞》、《巴瑟比舞》、《黎高冬舞》,也以田園背景襯托。雖然,1789法國大革命後,田園歌曲不再像以往那麼流行,但有些芭蕾仍然採用田園歌曲的風格創作。二十世紀的編舞家霍金(Michel Fokine)所編的《達飛尼斯與可洛兒》(Darphilis et Chlöe)便是很好的例子。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 Lodon, 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田園曲(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