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編目分類的指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structions on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作者: 謝璧瑛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編目分類是圖書館學最重要主題之一,這方面的指導在1887年便已在杜威(Melvil Dewey)創辦的圖書館學院(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占有相當的分量。杜威的編目課程包括預習、講課、練習,內容與當時大型公共圖書館的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 Programs)大同小異,著重於實務練習。由19世紀末至1925年,編目的指導始終強調實際應用;但芝加哥圖書館學研究所(Graduate Library School of Chicago)於1926年成立後,為提升圖書館學的學術地位,而倡議編目的指導應加強理論,實務練習遂相對減少。
  由於新的科目不斷增加,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簡稱LC)與威爾森公司(H.W. Wilson Co. )也銷售編目卡,但編目指導在1930年代的分量不如昔日。伊利諾大學首先增廣編目課程,將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列入其中,並另開課研習學術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編目作業。密西根大學的曼恩(Margaret Mann)更進一步把編目、分類、主題標目合為一門課,不要求學生死背規則,而鼓勵他們分析常用的編目規則,分類法與標題目錄。
  強調理論的教學在1940及1950年代廣受支持,但在1960年代圖書館界發現畢業生無法勝任編目分類的工作,而開始要求改革。1970年代眾說紛紜,對於編目分類的指導應如何進行意見不一。由於編目作業逐漸自動化,有人預言編目人員的需求將減少,某些學校遂將編目分類列為選修,有些學校則不開設編目科目,而將相關理論在其他課中略作簡介。其他學校仍視編目分類為必修,在教導方式和內容上作了一些改變。西蒙斯學院首先使用個案處理方式(Case Method),其他學校則試用問題分析的方式(Problem-Analysis Approach)讓學生運用編目分類原則。課程內容上則增加對非書編目(Non-Book Cataloging)與自動化的介紹。
  由於1970年代對於編目分類指導的忽略,編目人才在1980年代嚴重缺乏,圖書館界與教育界因而對這方面的指導重新評估檢討。各界都肯定編目分類指導的重要性,同意理論與練習必須並重,而初級編目課程宜稍重練習。1980年代的編目分類課程大多包括以下主題:記述編目(Descriptive Cataloging),主題編目(Subject Cataloging),分類、書目網路(Bibliographic Networks)如OCLC,機讀編目(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簡稱MARC),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合作編目(Cooperative Cataloging)及編目作業管理。除了作業練習,許多學校還提供學生實習的機會。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也被引用來協助學生練習編目。
  1990年代給編目分類帶來新的挑戰。電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s)、電子文件(Electronic Texts)及網際網路(Internet)上的各種資訊資源都需要整理組織,新的編目規則與工具已陸績出現,編目分類的指導也將有新的演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編目分類的指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