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神化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shén hu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én huà
解釋:
1.變化神妙。《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序》:「詩以達意,易以神化。」
2.神格化。如:「故事中的人物都已神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神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神化」是張載(橫渠)的形上觀點中的一個對神的解釋。張載認為宇宙本體是氣,氣有聚和散的變化,也有清和濁的分別。在其[太和篇第一]中說:「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是氣無形而不可見,散為萬物之體,即是形成萬物之前的本質;待凝聚為可見的物時,即是有了「象」,卻仍然含有原來的本質。如是在有象可見的萬物中,人可以一一區分出來。然而人向來有「鬼神」的觀念,這二者原本無形而不可見,因而生出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不見而不信其有,否定了鬼神的存在;一說是承認其有,但持不同的態度:如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承認其有而不再深究;又如世俗對鬼神之有,附會上許多神祕的說法,以至有迷信的成分。張載別說:「鬼神者 ,二氣之良能也。」是用所主張氣為本體的觀點來解釋鬼神 ,然後拋開了「鬼」而只說「神」,下文說:「聖者至誠得天之謂神者,太虛妙應之目(參見「太虛」)」,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所謂「二氣之良能」,朱子注釋為「二氣之自然」,二氣是陰陽二氣,此二氣屈伸往來,氣來時屬陽,是神,故能變化無窮,反(往)時屬陰,是鬼。陽氣上升而神化,是張載所說的「清明」之氣;不能上升而下沈的是神化後殘留的渣滓(糟粕),是質地最低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神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