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科學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zī xùn kē xu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ī xùn kē xué
解釋:
研究資料訊息的發生、轉換、傳遞的理論與技術,以及資料消息檢索系統的知識。也稱為「情報科學」、「消息科學」、「資料科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資訊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scienc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資訊理論、控制理論及電腦科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擴展人類運用資訊的功能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一種綜合性科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Science
作者: 徐惠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科學這個名詞,最早是在1959年被用來識別已記錄的知識及其廣泛傳遞方面的研究,而該名詞正式地在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議名稱中出現,則是1962年的事。至於最早被設立為一個獨立的科系名稱,是在1967年。爾後,仍有許多大學及學院把資訊科學併入圖書館學或電腦科學方面的系所,所以到1980年代中期,對於資訊科學應否屬於一個獨立而專業的領域,仍無正式的定義或行政上的認可。  早期對資訊科學的定義,有些視為一種技術及任務的研究,包括索引、摘要、編寫、翻譯、資訊中心行政管理、使用者文獻檢索、系統分析及資訊研究等方面。也有些將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區分開來,認為資訊科學應是包含整個資訊傳輸的連續過程。鮑克(Harold Borko)在美國文獻學會(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簡稱ADI)決定改名為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ASIS)後,提出了對資訊科學的綜合性定義,這項定義下的資訊科學是研究資訊本質及行為的學科、是管理資訊流向的力量、是為提供最合適的檢索與利用所處理資訊的方法。資訊科學是和資訊的產生、蒐集、組織、貯存、翻譯、傳遞、改變、使用等有關的知識整體。其包括了在自然與人工系統上資訊展現的研究、有效訊息傳遞中符號的使用、及如電腦硬軟體等資訊處理的裝置與技術之研究。它也是一種跨學科的科學,衍生於或相關於數學、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電腦技術、作業研究、繪圖藝術、通訊、圖書館學、及管理科學等領域。而資訊科學同時具有純科學的成分與應用科學的成分。  此外,美國圖書館學會在〔圖書館與資訊服務世界百科全書〕(ALA Worl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中所給予的定義則為:資訊是資訊經過處理後所產生的所有物,這處理的過程可以是簡單的資料傳輸、篩選、組織或資料的分析;資訊系統是一個普通系統被視為資訊生產的各種面貌,如自然現象、物理性或邏輯性架構等;資訊科學是研究在資訊系統上可發生的資訊生產過程之學問。  另就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而言,有一派學者認為資訊是一種常用的必需品,所以它是和能源一樣具有經濟價值的,並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包裝、貯存及傳遞。另有一派則認為資訊是一種形式,或是處理的過程與方法。所以衍生出來的資訊科學導向便有所差異,前者著重於資訊資源的改進與分享,後者則強調人類使用資訊的過程與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