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的過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過程〕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erome S. Bruner)於一九六○年由哈佛大學所出版的一本討論教學方面的名著。一九五九年九月,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邀集了三十五位教育家及科學家於木洞(The Woods Hole)集會,研討如何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事宜。在為期十天的討論會中,專家及學者經過熱烈的討論與意見的交換及會後作者與參與研討會之部分學者間繼續的切磋而形成了本書各章的重要論點。
  本書的主要探討問題,似乎集中於釐清教育歷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如教學的基本概念為何、教什麼、何時教、如何教等問題。作者以為教學活動中,人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如何有效地將教材提示給學生,如何讓他們有效地學習到教材所涉及的各項問題及領域,不過教材結構性的問題,往往被教育工作者加以忽略,尤其是教材結構與學習關聯性的問題。布魯納深深體會到以往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與發展上,未能對教材結構與各階段學習心理間的關係加以探究,因而未能使學生產生有效的學習結果。在課程發展上,布魯納指出許多參與新知識研究與發展的學者,多不涉及中、小學相關課程與教材之製訂,因而中、小學各科課程與該課程相關最新知識有了嚴重的脫節。
  布魯納從人類學習現象的探討中,提出了一個較具前瞻性的論斷,即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生,皆可以對某一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與原理作一了解。基本上他相信,任何類型的心智活動,不管發生在科學家、文學家,甚至小學三年級學生身上,其心智活動的基本型式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僅是程度上的高低而已。因此,他極力鼓吹一項觀點,即任何一門學科,若將其基本原理與概念,妥善地編入教材,將可突破以往學生年齡上的不當限制。這裡所謂的基本原理及概念,布魯納採取較為廣泛的界定。他將學習某一學科的一般態度、門徑也包括在內。這是由於他相信人類的知識,都有其關聯性;人類所接觸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此書篇幅不長,討論的問題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其他各章分別為:結構的重要性、預備學習、領悟及分析思考、學習動機及教具。較為值得注意的幾項論點為:教材結構的研究,需要納入教育心理學的範圍;教師在激勵學生學習時,興趣原理勝過懲罰原理;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時,多未能使學生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其學習活動;教師不僅是提示知識給學生的溝通者,更要成為學生心嚮往之的一位比擬者或模仿者;領悟在學習活動上應給予鼓勵。因此猜測、想像等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予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的過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