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國節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étes Chinoises, les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首演於1754年7月1日,巴黎喜劇歌劇院。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 1727-1810)編舞,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作曲,布凱(Louis Bouquet)服裝製作。故事內容:廣場上正忙著為慶典佈置場地,背後層層階梯上坐著十六個中國人,另外三十二位也一列坐在座梯上表演啞劇,先前的十六個人從階梯走下,加入另一隊從居室中出來的十六位中國官員及其下人,所有的舞者排成八列,一上一下摹擬狂風巨浪。然後全部的中國人一起下台階,開始一場極其特別的遊行,六位白人奴隸扛出豪華轎子,裡面坐著一位盛裝的滿清皇儲,兩個黑人駕著一輛馬車,裡面也坐著一位優雅的中國貴婦,後面跟著一列吹奏樂器的中國樂隊……遊行在展示異國風味的新奇排場下結束;所有的中國人都回到座位上,場景換成是一家陶瓷工廠(或酒店),有三十二個巨大花瓶,澆水時裡面突然冒出三十二位中國人,結尾是一段三十二個人的對舞(contredances)的團體舞,排場奢華浩大。13世紀時,歐洲已與中國交往頻繁,1601年一齣宮廷節目中有一位衣著裝扮似是而非的中國王子,1723年《中國瓷器小丑與醫師》(Arlequin Pagode et Médecin)中有一場以中國宮殿為背景的畫面,1755年伏爾泰的戲劇《中國孤兒》(L´Orphelin de la Chine)將孔子的倫理思想戲劇化,十八世紀耶穌會牧師在北京設計了一座法國式庭園……,當時有關於中國的瓷器、絲綢、漆器、藝術及見聞都廣為歐洲人喜愛,舞劇出現中國題材,自然不足為奇。實際上,本作品的首演是在1749年的巴黎,但並不成功,之後在馬賽(1749)、史特斯堡(1751)、里昂(1751或1752)的演出漸次修改,到1754年在巴黎重演時才大獲全勝,作品仍承襲先前André Campra(1660-1744,法國作曲家,曾為歌劇院創作極多的舞劇及歌劇作品)的大型,奢華、雜湊式舞劇的特色(與諾威爾之後宣揚的「劇情舞劇」理論完全背道而馳,令人驚訝,很難理解):舞台上宏偉的場景、精巧的圓舞、龐大的舞群、大量的舞台特效,超越先前所見,震撼觀眾;沒有故事性,遙遠異邦的中國驚異遊,洛可可式的想像邏輯,古老中國狂想的場景設計,讓觀眾嚮往不已,演出長達十小時。諾威爾並不喜歡這支作品,之後寫的一些雜文中刻意不提。多年的思索,1760年出版《關於舞蹈與舞劇的文集》(Letters on dancing and ballet),提出「動作化舞劇」(ballet d'action)的見解,為舞蹈改革立下文字上的理論基礎。1807年自負的說:「我對舞蹈的改革,影響深遠直追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對歌劇的貢獻。」然而莫扎特卻抱怨他音樂的敏銳性不足(之前,編舞者大多身兼作曲者,而諾威爾卻沒有)。當時巴黎的喜劇歌劇院(Opéra Comique)的經理莫內(Tean Monnet)為了與巴黎歌劇院(Paris Opéra)互別苗頭,召募了一群才智之士製作創意作品,讓它成為更具活力的劇場,他也用油燈取代蠟燭來照明。英國佐利巷(Drury Lane)劇院的主持人葛瑞克(David Qarrick),對諾威爾推崇倍至〔稱他為「舞蹈界的莎士比亞」(The Shakespeare of Dance)〕,計劃在倫敦推出這支作品,但突發的英法戰爭及倫敦觀眾的反法情緒高漲,公演引發暴動,只得草草結束。〔英國的演出是以《變身的中國人》(Les Métamorphoses Chinosese)為劇名〕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國節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