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舉一反三 - 教育百科
ˇ
ˇ
  • 漢語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解釋:
  1. 指列舉一事一理,而能推知其他同類事情或道理。語本《論語.述而》。
    【例】數學公式不能光靠死背,也要理解原理,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舉一反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聞一知十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解釋:
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舉一反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反,推論。「舉一反三」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同類的事情。語本《論語.述而》。後用「舉一反三」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聞一知十」
典故說明: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領會貫通」的表述上。
例句
  1. 凡事能舉一反三,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
  2.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舉一反三。
  3. 讀書要求靈活運用,才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4. 對學過的知識,經常舉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識。
  5. 小明反應相當敏捷,只要老師教過的,他都能舉一反三。
  6. 熟讀這本方法論,從此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推求眾理。
  7. 歷史雖然漫長,但興亡之理如出一轍,舉一反三,雖百代可知。
  8. 研究問題,需要廣蒐資料,深入分析,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9. 把二連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舉一反三,把五連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10. 老師說如果懂得這些知識後,就可以舉一反三地知道其他類似的知識。
  11. 這世界上有的人舉一反三,一教就會,但也有無論怎麼教仍是頑石難以點頭的人。
  12. 你如能把這訣竅弄懂,日後無論學哪一門派的功夫﹐一定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13.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貨比三家,只要挑一家來問價錢,舉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14. 原來這些招式,和他原來所學的拳法相近,更何況今遇明師指點,他更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步驚人。
辨識:
近義成語
聞一知十、觸類旁通
形音辨誤


「舉一反三」及「聞一知十」都有學習能力很強的意思。

「舉一反三」側重於天資聰慧靈敏;「聞一知十」側重於推理反應敏捷。

舉一反三 聞一知十 辨似例句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
他向來∼,任何問題只要老師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典源: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

〔注解〕 (1)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書證:
01.《北堂書鈔.卷九八.讀書》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遊學鄙士,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02.宋.朱熹〈答胡伯文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0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類.疑獄集》:「雖人情萬變,事勢靡恆,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尋故跡,舉一反三,師其意而通之,於治獄亦不無裨益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舉一反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講頭就知尾】
對應華語: 舉一反三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舉一反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臺灣客語 舉一反三講頭就知尾
相似詞 觸類旁通、聞一知十、問牛知馬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