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馬尼亞撒克遜舞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xon Dance in Rumania
作者: 廖幸嫻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十一世紀時期,羅馬尼亞的馬札兒(Magyar)君主邀請撒克遜人到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定居,此後幾世紀以來這個聚落漸漸繁衍,將他們日爾曼的風俗、舞蹈和服裝留傳下來,諸如《閨帽舞》(Borten Abtanz)、《馬之舞》(Rosseltanz)、《烤肉叉舞》(Spiesstanz)等。每一村莊的年輕男子依不同階段將分屬兩個團體 ── 從堅信禮(confirmation)到結婚之間的階段,屬於兄弟會(Brudershaft);結婚後屬於鄰里關係(Nachbarshaft)。兄弟會的領袖稱為阿特涅特(Altknecht),每年遴選之,其下設有六個有實權的職位,算是阿特涅特的六個「兄弟」。兄弟會的嚴格條規支配青年們的行為,包括如何為人子、為人兄弟、為人夫婿,以及身為舞者又應如規範。舞會的地點通常不是在村莊內的客棧,就是在戶外,由阿特涅特向牧師(pastor)徵求許可後始得舉行。為了確保每位女孩都有舞伴,有時阿特涅特會事先安排好配對事宜,沒有人敢反對他的安排。每支舞結束後,女孩們退至房間的一邊休息,男孩則退到另一邊;男女只有在跳舞時能夠相處在一起。一般而言,只有未婚男女能來跳舞,但在某些地區,年輕夫妻在婚後六個月內還准許跳舞,而另有些地方則是夫妻可以每四年參加一次,其中最受歡迎的舞蹈與《蘭德勒舞》(Landler)及《擊拍舞》(Schuhplatteler)相似,不過只有在特別節慶時才會穿著祭典服裝。例如,聖靈降臨節(Pentecost)時會連續跳舞兩天,星期一女孩們穿著黑裙配上刺繡的白圍裙,到了星期二則將顏色對調過來。她們頭上戴著一種形狀像花盆的黑帽,叫做borten,這種帽沒有帽冠或帽邊,帽上繫著彩色寬緞帶,直垂到裙緣。她們常將其鑲綴寶石的寬大腰帶及帕切爾(Patzel是一種佩戴於胸前的飾物,大而圓,鍍銀,綴有寶石),當家傳之寶來展示。青年們穿上最好的衣服,而在跳完第二支舞以前,絕不會卸除服裝的任何一部分。接著,在阿特涅特的信號下,他們才被允許脫下夾克,女孩們則可卸下令人不適的緞帶,使接下來的舞蹈更能活動自如。這些習俗直到十九世紀依然存在。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馬尼亞撒克遜舞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