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然取向評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uralistic Evaluation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然取向評鑑係一種新的評鑑典範,主張以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等方式探查方案的本質與影響。
  自然取向的評鑑認為:實體並不是外在於評鑑者的客觀存在物;評鑑者與評鑑對象之間有交互關聯的互動關係,而評鑑對象又與其所在的脈絡緊密相連,所以評鑑時所須蒐集的資料,包括背景、過程、價值三方面。而為了充分蒐集、了解這些相關的資料,即須深入探究方案相關情境、人員與運作的過程,並且作充分的描述,方可掌握真實的性質。以此自然取向評鑑不藉重人為的實驗或數字處理方式,來判斷方案的優劣,而希望在自然的、真實的情境中了解日常的真象,所使用的方法包括觀察、與相關人員晤談、個案研究等。評鑑的規準則包含以下數項:
  1.確實性:即事實的真象。所以要探查日常的一般狀況。
  2.遷移性:即評鑑結果能推論至其他方案或情境的程度。即使無法普遍推論,但應能發現在某一特殊脈絡中事象的解釋方式。
  3.可信性:即評鑑結果的穩定性,重覆觀察或檢證,不致出現太大的差異。
  4.堅定性:即資料和解釋的結果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可經得起理論與其他方法的檢驗。
  自然取向的評鑑乃運用質的評鑑典範,故其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方法與評鑑規準與量化的、目標結果一致性的評鑑方式有極大的差別。在運用時,得視評鑑目的,而與其他評鑑方法同時使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然取向評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