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柯立芝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leridge, Samuel Taylor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柯立芝(1772~1834)為英國著名詩人、哲學家與評論家。身為詩人,柯立芝對於同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如渥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拜倫(L. Byron, 1788~1824)、濟慈(J. Keats, 1795~1821)與雪萊(P.B. Shelley, 1792~1822)等人,均有很大的影響。而身為一位哲學家與神學家,他嘗試調和理性與宗教,成為十九世紀英、美觀念論(Idealism)與英國廣教會派運動(Broad Church Movement)的重要鼓吹者。柯立芝可說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的批判思想至今仍有相當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詩作是〔古舟子之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1798)。
  柯立芝生於德文郡(Devonshire)的奧特利‧聖瑪麗(Ottery St. Mary),從小即顯得早熟、愛幻想及深思。一七八二年被送入著名的基督醫院慈善學校(the Charity School of Christ's Hospital)就讀,在該校待了八年,完成了希臘文與拉丁文的研習,並在波以爾(J. Boyer)的嚴格教導下,奠立了日後詩作的基礎。一七九一年入劍橋(Cambridge)大學,但旋於一七九三年輟學,後來雖再度入學,但終於一七九四年正式結束劍橋生涯。之後,柯立芝結識渥茲華斯,後者成為柯立芝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友,兩人於一七九八至一七九九年間訪德,柯立芝並入哥廷根(Gottingen)大學就讀,因而得以廣泛地接觸德國形上學著作,包括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與謝林(F.W.J. Schelling, 1775~1854)的著作在內,都給予柯立芝深遠的影響。一八○八至一八一八年間,柯立芝主要進行的活動是演講,他在倫敦發表了許多演講,都相當成功,被視為最偉大的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 1564~1616)評論家。柯立芝在一八一七年後定居於海格特(Highgate),致力於宗教、哲學與理性的調和。他所召開的定期研討會,吸引了許多年輕的仰慕者,包括濟慈、史特靈(J. Sterling)與格林(J.H. Green)等人在內。最後,柯立芝逝世於海格特。
  柯立芝的思想與其哲學、心理學密不可分,而重點則在心理學方面。他認為想像的創造力(imaginative creation)是人類心靈的完滿活動,要了解一部文學作品,必須找尋在該部作品背後的心靈特質。在柯立芝的心理學中,對立的和解是有機的原理;他主張「想像」是統一「理性」(reason)與「悟性」(understanding)的動力,其中理性是思想的起點,它可以體會感官無法獲得的真理,如上帝及統一性(unity)的概念;而悟性則是理性的對立面,是推論的智識,用以處理各種現象;至於想像則是其思想體系中凝聚的力量。藉著對立的和解與有機性統一的原理,柯立芝能夠解決先前英國文學評論中的基本矛盾,他察覺到自然與藝術(nature and art)、天賦與評斷(genius and judgment)都是同一整體的不同面,而且其對立能夠加以化解。
  簡言之,柯立芝的主要思想雖偏重心理層面的想像作用,但從其所論述的對立之統一和理性、悟性、想像的三分,也可窺知他受德國觀念論之影響,特別是謝林與康德的思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柯立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