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引蔽習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引蔽習染」是清代學者顏元的哲學用語;他認為道德惡的來源是「引蔽習染」,就是說當人受外物引誘,造成理智或情感偏差,積久成習,而變成不健全的人格,才稱為惡。顏元主張人性本善,「性」的表現是「情」,人的情感中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種表現,所以可以知道人有仁、義、禮、智等四種善性。人人都有善性,卻有精粗純駁的差別,聖人是人群中善性最充足圓滿的,而常人之性則有所偏倚,不是全體圓滿,而是有些部分較強,有些部分較弱。有些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行為不當或作惡,即起因於性的偏蔽。顏元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惡不能歸因於個人所秉賦的性或氣質,而應歸因於後天的「引蔽習染」。因為不圓滿的性,其內涵仍是仁義禮智等內容。只有當人受到外在不良影響,發展偏差,才會形成「惡」的個性,以「禮」為例,每個人的「性」中都有「禮」這一性質,「禮」的性質較圓滿的人會處處表現得溫文和藹、彬彬有禮,「禮」的性質不圓滿的人,所表現於外的禮節便可能有偏差。偏於柔順的人傾向於忍讓、配合別人,可能會迫於威脅或貪圖利益而過度讓步,甚至流於諂媚;偏於剛強的人,傾向於刻意表現禮儀規矩和排場,可能會因虛榮心,太過注意門面,而流於偽飾。這些「惡」都是「禮」的偏差變形,但和原初的「禮」的心情相去尚不遠。然而若是不加糾正,就會愈陷愈深,逐漸隱蔽原來的善性,而成為習於諂媚或偽飾的性格,原有的「禮」就不見痕跡了。總之,顏元認為人的天生個性無所謂惡,行為的善或惡,端看此行為恰當或不恰當,而習性的善或惡,則視一個人整體的行為方式或習慣是否妥當,不良習性並非天生的,而是因「引蔽習染」而逐漸形成。因此顏元主張:為預防氣質因外在「引蔽習染」而變成「惡」,必須以禮樂來引導個人的行為,讓自己隨時處在禮的規範與樂的涵泳之中,養成良善的行為習慣,且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引蔽習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