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性與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Nature and Conduct]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性與行為]是美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一九二二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副標題為「社會心理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lal Psychlolgy),書中杜威開放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一九一八年春,杜威應李藍.史丹佛初級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之邀,於西方紀念基金會發表了三篇一系列的演說。西方紀念基金會宗旨之一,即是從事「人類行為與命運」(human conduct and destiny)的研究。發表演說之後,杜威又按基金會的要求,將此三篇演說集結出書;不過其間經過相當的擴充與修改,並加上了諸論與結論。
  此書的一些重要論點如下:(1)杜威相信:對於習慣及各種不同型式習慣的了解,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關鍵;而智力與衝動的控制是個人心智活動的關鍵。對杜威來說,心靈只能從具體的信念、欲望與目的系統中來了解,而這些系統是在生物欲求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所形成的。(2)杜威認為:傳統的道德理論,大都將道德性與人性分開,而將道德性視為超自然的或是外在的,但實際上道德性應該是與行為有關的;應該放在經驗事實中來看,而不是神學的、形上學的或是數學的。道德性與人性直接有關,所以在生理學、醫藥、人類學、心理學中有關人類身心的研究,對於人類道德的探究都是有幫助的。(3)人性是在環境中存在與運作著;但人性在環境中的「存在」,並不是像錢幣在盒子中的「存在」,而是像植物在日光、土壤等自然環境中的「存在」。人性是從環境中擷取它所需要的養料與能量而後獲得生長與重建,因此對於環境的研究,如物理學、化學、歷史、統計學、工程科學等對於人類道德的探究也有所幫助。(4)道德科學並不是分開的學科,而是置於人性脈絡(human context)之中,可以照亮並引導人類的行動。
  總之,杜威在本書中對於人性的看法,較偏向於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人性在先天上沒有好壞之別,而僅是與經驗及後天環境有關;人的道德行為也許人性與環境互動中的經驗事實。此外杜威也強調「智力」的作用,對於環境的作用報著較為持平的看法,此點是杜威與即端自然主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性與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