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乎反乎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猶「出爾反爾」。見「出爾反爾」條。01.《封神演義》第一一回:「詔赦已出,眾臣皆知,豈有出乎反乎之理?」 02.《太平天國資料.文書.李秀成諭李昭壽》:「誠本主將目不識人,自己愛將,徒教爾行仁,勸爾從善,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
|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出爾反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
|
典源: 此處所列為「出爾反爾」之典源,提供參考。 《孟子.梁惠王下》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1)曰:『戒之戒之!出乎爾(2)者,反(3)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解〕 (1)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約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 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 (3) 反:同「返」,還報。 |
|
書證:
01.《封神演義》第一一回:「詔赦已出,眾臣皆知,豈有出乎反乎之理?」
02.《太平天國資料.文書.李秀成諭李昭壽》:「誠本主將目不識人,自己愛將,徒教爾行仁,勸爾從善,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出乎反乎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