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認知偏好測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ce Cognitive Preference Tests
作者: 鄭湧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偏好」是奚斯(Robert Heath)為評鑑美國在一九六○年代所發展之「新科學課程」: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Physical Science Study Committee, 簡稱PSSC)的實施成效,於一九六四年首先提出的一個構念(construct)。奚斯認為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除了科學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會發展出各種不同型式之對科學知識的想法或偏好。他並提出四種對科學知識呈現型式的「認知偏好」:(1)記憶事實或名詞(memory);(2)應用知識(application);(3)批判質疑資訊(questioning);(4)鑑識原理原則(principles)。理論上,具有不同科學認知偏好的學生,對於各種不同型式的科學知識會有不同的選擇偏好。而後凡登勃格(Euwe Van den Berg)又將上述四種科學認知偏好型式的特性界定如下:
  1.事實或記憶(Factual Information or Recall, 簡稱R):喜記憶科學訊息,並未將訊息作進一步處理。
  2.原理原則(Principles, 簡稱P):喜由資訊中歸納出原理原則,或找尋訊息間的相互關係。
  3.發問質疑(Questioning, 簡稱Q):喜對科學訊息做批判性思考質疑或評鑑。
  4.應用(Application, 簡稱A):喜以科學訊息的應用性來評鑑或判斷其價值。
  科學認知偏好是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認知上的偏好,是其用來思考或處理其習得之科學知識的型式。科學認知偏好不僅是一種內在的心智過程,其同時也是表現在外的認知類型。而科學認知偏好的取向之表現亦與一個人對於科學知識內容的熟稔程度有關。
  一個人所具有的科學認知偏好型式可以用測驗的方式得知,用來評測科學認知偏好型式的測驗就稱為「科學認知偏好測驗」。目前已有多項以生物、化學、物理和一般科學及社會科學為內容的「科學認知偏好」評量工具發展出來,這些工具之計分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種為「常模式」(normative procedure),此種計分方式要求受試者就代表R、P、Q、A四種認知偏好型式的選目,依喜好的程度加以評比(rating);另一類「自比式」(ipsative procedure),則要求受試者對代表R、P、Q、A四種認知偏好型式的選目,依喜好的程度加以排序(ranking)。由於「自比式」計分法可以使代表四種不同認知偏好型式的敘述,均能對整體量表的分數有所貢獻,且其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亦佳,因此較常為研究者採用。科學認知偏好測驗所測得的結果是代表學生實際上如何處理科學資訊(does do),而非代表其知不知道科學知識(can do)。
  自從科學認知偏好的構念提出迄今,在歷經三十餘年的研究之後,科學教育學者們已確知科學認知偏好是一個界定尚稱嚴謹,構念也甚為具體的科學教育屬性。研究的結果也發現,科學認知偏好與科學學習成就之間有顯著的相關存在,「發問質疑(Q)」的偏好型式與科學學習成就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而「記憶(R)」的偏好型式與科學學習成就之間,則有顯著的負相關。因此,這項屬性頗值得從事科學教育研究、課程設計和評鑑與科學教師們加以重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認知偏好測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