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範圍、順序與協調計畫(美國) - 教育百科
範 | |
圍 | |
、 | |
順 | |
序 | |
與 | |
協 | |
調 | |
計 | |
畫 | |
( | |
美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ope, Sequence, and Coordination (USA), SS&C |
作者: | 連啟瑞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範圍、順序與協調計畫」係美國計中等科學教育之課程範圍(scope)、發展順序(sequence)與各方面之協調(coordination)深入探討,以科際整合之觀點來達成2061科學教育計畫(Project 2061)之一項階段性研究計畫,期改進現階段科學教育之一項研究。 此計畫乃由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簡稱NSTA)提出,為一九五○年代以來幾個最大型有關改進大學前科學教育之一,研究資助單位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此計畫之組織包括:設於NSTA之協調中心及另設之五個中心分於美國與波多黎各(Puerto Rico)地區,以進行不同方向之研究。 此計畫倡議改變現在每一階段只學習一門科學學科之中等學校階段之科學教學,而建議從六、七年級至十二年級,每年皆讓學生修習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科目。 「範圍、順序與協調」計畫並非著意於提供一個課程,在現階段其主要在提供教師與課程設計者一個發展的架構以作為選擇或發展教材和評量工具參考。 其建議之課程安排迄今,乃承續以往之螺旋狀延伸之課程安排,而希能確實的規劃安排學習的進程,以提供概念建立所需之時間,並藉循環出現,而加深加廣學生對科學的了解。在各年級安排之重點部分:在六至八年級盡量安排描述性或現象性之科學經驗;在進入十至十二年級才往量之研究、理論性、抽象性之內容探討。 在對課程分量及安排,此計畫亦提供建議:在七至十二年級所有學生每週應修習科學課程八至五小時;每週皆應接觸包括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各科,時數則分從一至三小時不等。 此計畫之提出乃有鑑學生離開科學之學科太早、修習科學學科之比例太低,諸多一九八○年代以來之研究指出現階段之學校教育不足以培養能因應日益科學化與技學化之現代社會。該計畫之進行首先探討幾十年來有關教育、人類資源、職業研究等文獻。經參與研究人員與若干科學教育者研商討論後訂定所謂的「內容核心」(The Content Core)以作為每一個中心選擇適當的教材和教學途徑之參考,此內容核心還盡可能提供各年級合適之教材綱要。 在此基礎下,分設之五個中心即以若干不同之途徑分別尋求達成「範圍、順序與協調」理念之方法:加州中心(California)從大規模推展;德州中心(Texas)則從小規模而精細之角度發展;愛荷華州中心(Iowa)以科學-技學-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著手;北卡羅萊納州中心(North Carolina)則從六年級規劃起;波多黎各中心(Puerto Rico)則以西班牙語言並考慮西班牙文化為發展取向。 「範圍、順序與協調」計畫雖在每種程度下亦允許分科之教學,但其主要期望規劃為科際整合之科學教學。根據以往統整性科學課程實施的經驗,教師對各科之熟悉偏重受限於其養成之背景,對跨越多科學領域之教學普遍具有信心不夠之現象,此為目前該計畫實施的一項困難,而待整體性之規劃解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範圍、順序與協調計畫(美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