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修道謂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將道修明、推廣便是教化。[中庸]有:「修道之謂教。」朱子注說:「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據朱子的解釋,天命之謂性及率性之謂道,是形上學意義的語句,是涉及一切存在物而說的,而修道之謂教,則是專就人說。本來道德之性為人所本有,循性而行,便是道,是不用修的,但人的氣稟不齊,有賢愚不肖之別,未必都能依性而行。因人有感性,又有私欲,會障蔽本性,於是要有修治的工夫,以復其性而盡其性。故修道是指人要修明;修治本身的行為,以合乎道。
  [中庸]第二十一章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與修道之謂教句合看。「自誠明」,是因本性圓滿而明智,「謂之性」,好像天生便自然如此的,不用經過學習。「自明誠」,是由明智而使本性充分實現,便是教化。能不須後天的教化而自然實現本性的人,是極少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受到教化,才自覺本來的善性,而成為賢人君子。
  由於人必須學習,方能自覺其本性,故教化是必須的,而由禮樂刑政等制度的建立,亦可使一般人因有制度的可資依循,而容易為善,禮樂刑政等如同是道的具體化,因此而使道普遍地表現在現實具體的人生中,就此意而言,修道也是使道普遍實現之意。可借[老子]之語來作說明,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道不僅只是在自己身上表現,亦要在家、國、天下中表現。聖人立教,便是要為眾人設立階梯,使人能步步上達,如此使道逐步普遍實現。
  又由此句連上「率性之謂道」看,把率字看作是導引之義,一方面是積極的進入正規道路,同時也避免誤入歧途,如注重感性,放縱私欲之類,這正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正是修道的意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修道謂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