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氣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氣稟是朱子論人性所用的名辭,在〔語類〕中多所闡釋,如弟子輔廣曾經問:「人物皆稟天地之理以為性,皆受天地之氣以為形。若人品之不同,固是氣有昏明厚薄之異,若在物言之,不知所稟之理便有不全耶?亦是緣氣稟之昏蔽如此耶?」朱子回答以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為形而上之道,氣為形而下之器,人生稟理而有性,稟氣而有形。理一而個殊,是形質方面不同。
  朱子認為人之氣稟存在著差異,或清或濁,或厚或薄,或剛或柔,或急或緩。不同的氣質稟賦表現在人生行事之中,如果不小心節制或取捨,則難免造成好壞優劣之別。朱子〔語類〕中說:「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稟不同。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氣,須做個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之人。」又說:「人……卻是要變化氣稟,……如孟子道性善,不言氣稟,只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若勇猛直前,氣稟之偏自消,功夫自成。故不言氣稟。看來吾性既善,何故不能為聖賢,卻是被這氣稟書。如氣稟偏於剛,則一向剛暴,偏於柔,則一向柔弱之類。人一向推託道氣稟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不察氣稟之害,只昏昏地去又不得。須知氣稟之害,要力去用功克治。」朱子認為有是理而後生是氣,理是淨潔空闊的世界、無形無蹤,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聚。理本為一,落實到個體,便有氣稟的差異或限制,因此後天復性的功夫非常重要。
  在〔近思錄〕中又引大程子的話,「明道日: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按著說:「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朱子這樣說,重在教人努力為善,並引述孟子說「性無不善,猶水無不下」之意,以為同樣的水,有的流入大海而受汙染;有的流不了多遠就混濁;清水和濁水仍然都是水,只在自己小心,不受汙染,便可保持清純,也就是凸顯了善性;有人顯出了惡,主要的在於有私心,有了私心,天理便被汨沒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氣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