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力量負載邊際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wer-Load-Margin Model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力量負載邊際模式係解釋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此理論係由美國學者麥克拉斯基(H. McClusky)於一九六三年提出。他的理論係建基於馬士洛(A.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勒溫(K. Lewin)的場地論及刺激-有機體-反應(S-O-R)的模式上,特別重視個體對刺激的解釋。他將個人的參與學習活動,歸因於一種知覺的過程。確切地指出參與學習活動的刺激,係來自內、外在事件的負擔。個人對刺激賦予意義及反應,係依學習活動中的需求、意向和情境而定。
  麥克拉斯基的力量負載邊際理論,包括了三個成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即力量(power)、負載(load)和邊際力量(margin of power)。「負載」係指由自我和社會所建立的個人需求(demands);「力量」係指資源(resources),亦即個人在應付負荷時,可以利用的力量,例如能力、資產、地位等;而力量對負荷的比值即是「邊際力量」。其公式如下:
  邊際力量=負載/力量(margin of power = load/power),亦即(M=L/P)
  換言之,邊際力量是一壓力函數,也就是剩餘的力量(surplus power)。
  至於負載和力量二者均包含了內外在中介變項。在負載方面,個人對於其自身生活的期待,建構了「內在壓力」,而個人生活中每日的日常工作則是「外在壓力」。同樣地,在力量方面,「內在力量」係指能力、性向、技巧、以及各種心智能力等,而「外在力量」則包括資產以及其他可以運用的項目。由此可知,該理論係假設內外在刺激可依個人心理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以詮釋其引發的行為,或者由上述二種刺激交互作用以產生行為;然而無論如何,個人皆可經由增加力量或減輕負載以因應社會生活。
  麥克拉斯基所提出的模式較具普遍性,同應用於一般參與活動的解釋,並不是特別為解釋參與行為而發展的。他以邊際力量來解釋個人在生活歷程中學習行為的產生,可知其重點在探討參與障礙,尤其是對那些社經地位和教育不利的成人。該理論隱喻個人的邊際力量會影響參與行為的決定。當一個人負載大於力量時,將減少參與。畢竟每日的生活已消耗個人甚多的資源,而資源是有限的,要參與學習活動是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故負載超過個人的力量,必會影響參與。具體言之,他認為時間和資源會影響一個人的參與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力量負載邊際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