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綱挈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提綱挈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釋:
綱,網的大繩。挈,提起。領,衣領。提綱挈領指撒網要抓大繩,拿衣要提衣領。比喻要抓住重點大綱。《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綱挈領,則斷推仲景一書。」也作「握綱提領」。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提綱挈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提綱」,提起魚網的總繩。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挈領」,提起衣服的領子。語本《荀子.勸學》。「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
|||
典故說明:
「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提綱挈領」,用來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使用類別 用在「掌握要點」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綱舉目張 形音辨誤 挈,音ㄑ|ㄝˋ。提、領。不可寫作「契」。
|
|||
典源: 1、「提綱」:《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四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臨淵而搖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善張網者,引其綱(1),不一一攝萬目(2)而後得。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3)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
〔注解〕 (1) 綱:魚網上的總繩。 (2) 攝萬目:牽引眾多網子的孔眼。攝,牽引。 (3) 囊:作動詞用,指魚入網內。 2、「挈領」:《荀子.勸學》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1)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2)也。若挈裘領(3),詘(4)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注解〕 (1) 原:推究根源。 (2) 經緯蹊徑:縱橫的徑路。 (3) 挈領:提起皮衣的領子。挈,音ㄑ|ㄝˋ,提起。 (4) 詘:音ㄑㄩ,彎曲。同「屈」。 |
|||
書證:
01.宋.朱熹〈謝上蔡語錄後序〉:「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記文定公問答,皆他書所無有,而提綱挈領,指示學者用力處,亦卓然非他書所及。」
02.清.李漁《奈何天》第三齣:「要曉得婦德雖多,提綱挈領,只在一個順字。」
03.《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綱挈領,則斷推仲景一書。」
04.《官場現形記》第六○回:「然而中國四萬萬多人,一時那能夠統通救得。因此便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提綱挈領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