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單式紀錄流通系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ingle-Entry Charging System
作者: 陳敏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單式紀錄流通系統係將流通異動過程中,有關借閱者及其借閱之圖書資料相關紀錄登載於一個檔案,並依特定順序排列,以便執行借書、還書、預約、續借、流通統計等工作之流通作業系統。亦稱為單卡流通系統(One-Card Charging System)、單一紀錄流通系統(Single Record Charging System)或單元紀錄流通系統(Unit Record Charging System)。
  早期發展的人工作業流通方式,多半屬於單式紀錄流通系統。圖書館最早採用的簿記式作業,及隨後演變的分類帳目流通系統(Ledger Charging System)和臨時單系統(Temporary Slip System)均僅保存單一的借閱紀錄。19世紀末期發展的布朗圖書流通系統(Browne Book Changing System)將書後卡置於借書袋(Reader's Pocket),依單一序列歸檔。而20世紀初期採行的紐瓦克流通系統(Newark Charging System)、迪克曼流通系統(Dickman Charging System)、底特律流通系統(Detroit Charging System)等,其流通檔依日期再按類號或作者字母序排列,但為有效處理逾期催還、預約通知等作業,尚須維護一套獨立的讀者檔。
  具多重功能的單式紀錄流通系統自1930年代起開始應用於圖書館。此類系統係簡化雙式紀錄流通系統(Double Record Charging System)及三式紀錄流通系統(Triple Record Charging System)而成。雙式系統是將流通紀錄分為2個獨立的檔案,分別依索書號與流通日期排列,三式系統則另依讀者姓名排列,以便從不同的款目查詢相關紀錄,由於須維護的檔案太多,作業過於繁瑣,單式系統即將其歸併為一個檔,通常依照類號排序。1936年帕克爾(Ralph H. Parker)在德州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y)首度使用孔卡於流通作業,此後單元紀錄式系統即被廣泛地運用,尤其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最為普遍。
  多功能的單式紀錄流通系統係將讀者的個人資料登載於索書卡或書後卡,並利用其他輔助方式,使得各項流通作業均可依據單一檔案的紀錄完成。其可歸納為下列5種類型:(1)孔卡流通系統(Punched Card Charging System)--將登記卡或索書卡的相關紀錄予以打孔,然後依登記卡的序號或利用孔鑽貫穿到期日的小孔,以挑選出逾期的紀錄;(2)標示流通系統(Tab Charging System)--在索書卡上方附加小標籤、膠帶,或以有色墨水塗記,以標示到期時間,便於館員在依類號排列的卡檔中找出逾期者;(3)標示書袋流通系統(Tab-Pocket Charging System)--結合書袋卡流通法與標示流通法,將書後卡置於附有標籤的書袋內,依類號置於流通檔中;(4)登錄號流通系統(Accession Number Charging System)--索書單註記有圖書登錄號歸檔時依照日期再按登錄號排列;(5)複式索書單流通系統(Double Call Slip Charging System)--索書單採二聯式,一聯作為到期單置於外借圖書的書後袋內,一聯則作為流通紀錄,依類號置於流通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單式紀錄流通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