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魯士科學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作者: 周玉秀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普魯士科學院成立於一七○○年,為巴洛克世紀(Jahrhundert des Barock)之盛事。早先,倫敦已設有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1662),巴黎也創辦Académie des Sciences (1666);這些研究機構群聚所有拔尖的博學之士。普魯士科學院即是以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為首的科學院;在萊布尼茲前,德國的學院(Akademie)都以哲學和古典語文為主。萊布尼茲在柏林推動籌設的普魯士科學院,規劃了所有的自然科學至後繼的發展,皆因萊布尼茲而成型,是以文獻上亦稱其為萊布尼茲科學院(Leibniz'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一九九二年起,此科學院正式名稱為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Berlin Brandenburgisches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學院座落於今之柏林,院址在傑格爾街(Jäger Str.)二十二~二十三號。
  普魯士科學院一反過去學院服務哲學和古典語文的傳統,因萊布尼茲的學術背景及其當時在全歐洲享有之盛譽。萊氏十八歲獲博士學位,學校以教授之銜欲禮聘其任教,萊氏鄙視其時之大學,批評為「僧侶機構與一些空蟋蟀交往」。因以外交職務旅居巴黎、倫敦等地,結識眾多歐洲優秀的學者,回國後為漢諾瓦(Hannover)和布勞斯維格(Braunschweig)公國宮廷延攬為顧問,編理圖書館務並從事宮廷史論著。萊氏精通百科知識,數學、醫學、建築、哲學、地理乃至國民經濟,無不知悉,他籌畫軍事學院、騎士學院、公務員學校、商業學院及職工學校。一七○○年普魯士科學院(Preu B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的成立,其居功最偉,科學院因萊布尼茲提倡而重視所有的自然科學。一七四四年時,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der Groβe, 1712~1786)徹底改革科學院,將神學、法律學、辯學和醫學摒於科學院大門之外。進入十九世紀後,科學院的變革加劇。一八一○年時,史萊爾瑪赫(F.D.E.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柏林從事普魯士高等教育、研究機構改革,史氏為一神學教授,知曉古文、哲學,同時隸屬於普魯士科學院之成員,畢生推動教育學術化,他和洪保德(F.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共同致力於打破自然科學在科學院的優勢地位。洪保德一八○九年起掌理教育部事務,史氏重視古典語文、藝術和歷史的價值。普魯士科學院在這兩位古典-觀念主義(Klassisch-idealistisch)服膺者改革之下,終在一八二七年徹底改變其創立以來「自然科學凌駕語言和歷史」的傳統。
  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乃德國第一所聚現代科學、集所有飽學之士於一堂之研究機構;其後,類似普魯士科學院之機構亦相繼在哥廷根(Göttingen, 1751)、萊比錫(1846)及海德堡(Heidelberg, 1909)等地成立,所有組織及研究學門,多以普魯士一七○○年成立之萊布尼茲科學院為宗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魯士科學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