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養合一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養合一論」是戴震所提出的主張;在戴震的思想中,他體認到人與人之間有等差,人不是完全自足的,因此人必須受教育。人的身體,由兒童而長大成人,須要飲食營養;而人的德性也必須培養發展,才能達到聖智的地步。所以他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指出:「人之初生,不食則死;人之幼稚,不學則愚。食以養其生,充它使長;學以養其良,充之至於聖人、賢人,其故一也。」其所說的「充」,就是擴充。他又說:「人與人較,其材質等差凡幾?古聖賢知人之材質有等差,是以重問學,貴擴充。」即以教育擴充其資質。
  戴震又說:「荀子之重學也,無於內而取於外,孟子之重學也,有於內而資於外。」戴震為學,則強調內外條件的相互擴充與結合。他指出:「如血氣資飲食以養,其化也即為我之血氣,非復所飲食之物矣。心知之資於問學,其自得之也亦然。……苟知問學猶飲食,則貴其化,不貴其不化。記問之學,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則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我之心知,極而至乎聖人之神明矣。」戴震認為人的「心知」從「問學」(教育)取得資料,必須經過「化」(消化),把外界的知識變成自身的養料,「心知」才能由狹小而廣大,由暗昧而明察,這才是自得,這也是「資」「養」合一的過程;內外相通,以達到聖人神明的地步。如外界取得的資料,沒有經過消化,成為自己的養料,「食而不化」,那只能算作「記問之學」。因此戴震強調「學貴於化」以及「學貴自得」。
  此外,戴震並認為治學要各盡其才,必先「去私」、「解蔽」,「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主張不要為了表現自己而抨擊別人;不要依傍前人,而作別人的尾巴;不應有先入為主的主見,也不應逞私智穿鑿附會;而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他強調「學貴精不貴博」,要「鉅細畢究,本末兼察」,「傳其信,不傳其疑,疑則闕」,以尋求獲得「十分之見」。他這種強調內外合一、資養合一的學習方法,在教育上是有其積極的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養合一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