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íng jì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寧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相反詞: | 吵雜、嘈雜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íng jìng |
解釋:
安靜、平和。三國蜀.諸葛亮〈誡子〉:「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紅樓夢》第六三回:「如今四海賓服,八方寧靜。」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寧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taraxia |
作者: | 楊深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寧靜是心靈不受過度激情干擾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希臘原子論者(Atomists)、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s)和斯多噶學派(Stoics)共同主張的倫理生活的理想。 原子論者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約在西元前420年為其壯盛之年)認為,人生的理想是心靈的寧靜;為達到這種人生境界,就不應參與太多公共或私人事務,更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事。由於過與不及均易激動心靈,因此持盈保泰,珍惜所有,勿妒羨人,是為保持心靈祥和之要道。 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快樂,快樂也是幸福之所寄。快樂並不是短暫的個人感官之滿足,而應是具有持久性的快樂。同時快樂也不在於激情與刺激的爭逐,而是在於沒有痛苦;這種快樂僅見諸心靈的寧靜狀態。暴飲暴食,固極一時之樂,然常繼之以腸胃不適之苦。榮譽與財富固足以讓人顯揚一時,然卻常陷人於慾深溪,永難滿足之苦。尤有甚者,易遭人忌,常須時時設防,難有快樂可言。因此伊比鳩魯勸人不要在公共生活上鋒芒畢露,飲食有節,慾望降低,才能保持心靈寧靜,達到快樂與幸福。 斯多噶學派認為宇宙受嚴格的自然律支配,人生應順應自然,不要強求,更不要受到非自然非理性的悲喜慾懼等情緒所困,才能達到道德的自律與自由。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寧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