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跛足魔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able Boiteux, le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舞劇。尚.柯拉里(Jean Coralli, 1779-1854)編舞,紀德(Casimir Gide)作曲,顧爾吉(Burat de Gurgy)與柯拉里共同編劇,佛歇爾(Feuchères)、歇尚(Sèchan)、迪耶特爾(Dièterle)、菲拉斯特爾(Philastre)與康邦(Cambon)共同設計佈景及服裝,首演於1836年6月1日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地點是引人神往的西班牙,場景有實驗室、豪華大廳堂、花園、廣場及劇場等,是齣描述鍊金術的複雜奇想舞劇。主人翁為年青的學者克利歐法斯(Cleophas),由於從實驗室中救了差一點被蒸餾掉的精靈阿斯莫迪亞斯(Asmodeus),這位跛足卻具神奇法力的精靈為了報恩,隨侍其側,為他解難。兩人歷險無數,其中佛蘿琳達(Florinda)跳了一段震奮人心的帽舞(Cachucha)。最後一景是男主角與帕絲基達(Pasquita)的婚禮,有盛宴與多種舞蹈表演;在一切功德圓滿與這對新人感激下,跛足精靈終於消失,離開人間。柯拉里為義大利人,是十九世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1831年至1850年任巴黎歌劇院的藝術總監(ballet master),本舞劇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取材自勒沙奇(Lesage)的小說,當時的法國觀眾很喜歡這一類型的題材……。奇想、多重故事與場景、愛情故事、英勇事蹟、神奇、奢華宴會、舞中有舞、美麗可愛的舞者與怪誕外型的角色……充滿歡樂氣氛及劇場的多樣性,最高潮的部份是大排場的結尾,只有極具創意的編舞家才有能力處理如此龐雜又似乎不相干的要素。他的後繼者聖雷翁(Arthur Saint-Léon, 1821-1870)說:「不可或缺的法式風格,精緻洗鍊,饒富詩意。」雖然明顯承傳自義大利,卻光彩奪目,角色分明,技巧高超。它是芭蕾伶娜艾爾斯勒(Fanny Elssler, 1810-1884)的第一齣成名之作,詩人高替耶(Thèophile Gautier, 1811-1872)稱她為「異教徒」型的芭蕾伶娜,以對比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 1804- 1884)的「天主教」型的芭蕾伶娜。在硬鞋上完成快速細碎舞步的Tacquetè技術,是半性格天才舞者典型,將多國民族舞溶入學院派舞蹈中,如在第二幕第一景中的「帽舞」是種西班牙舞,讓女主角一舉成名,也成了她的招牌舞,時常被抽離出來做個別表演,就如同塔伊歐尼的「仙女舞」一般。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跛足魔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