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柏林圖書館(德國) - 教育百科
國 | |
立 | |
柏 | |
林 | |
圖 | |
書 | |
館 | |
( | |
德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 |
作者: | 毛慶禎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992年元旦,普魯士文化基金會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和德國國立圖書館(Deutsche Staatsbibliothek)合併,成為國立柏林圖書館,一個圖書館位於兩個建築物裡,沒有我們習慣的分館概念,它們是一個單位。 國立柏林圖書館是個一般性的研究圖書館,它是普魯士文化基金會(Stiftung Prussischer Kulturbesitz)的一部分,由德國政府及地方州政府補助預算。 1661年以普魯士圖書館為名成立,它的館藏於1939年就已達到3,000,000餘冊,外加70,000冊手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資料被轉移至西柏林,其中較珍貴的手稿及善本書都留在杜賓根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 of Tubingen)。為了符合德國的新規定,於1962年將圖書館交給普魯士文化基金會,1967/1968年間再接收杜賓根大學圖書館的藏書。 1989年時共有工作人員476名,全年度經費為49,452,650馬克,其中有8,738,750馬克是購書及裝訂費;1990年的館藏大約有4,000,000冊左右的圖書,64,916件手稿(其中有10,232件是西洋手稿,32,467件為東方手稿,20,959件樂譜,及其他),3,150件搖籃本,448,713幅地圖,850,884件縮影資料,31,130種現期期刊(其中有21,226種是外國的)。 波士登馬街(Potsdamer Strasse)的館舍於1978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從1967年破土以來,歷時12年,直到1978年才完工,是德國戰後的重要圖書館建築之一,長方形的圖書館和泰加勝區(Tiergartem)的市政規畫融合在一起,企圖成為當地的文化中心。一樓有展覽室及閱報室,以及大廳的流通臺、柏林聯合目錄;經過天梯,穿過長廊及餐飲區,進入二樓,除了一般閱覽室及資訊中心之外,還有5個專科閱覽室;書庫由頂樓至地下二樓,目前正將地下停車場改建成書庫,有特別的傳送設備供傳遞資料之用。 除了一般國家圖書館的正常作業之外,它還與德國圖書館協會(Deutsches Bibliotheksinstitut)共同建立維護國家連續性出版品資料庫,根據政府的指示辦理下列事宜:編輯期刊及報紙,東歐館藏、東方文獻、名人真蹟的聯合目錄,國內及國際館藏互借的交換中心,官書的交換中心,以及國際標準書號局。 圖書館對外免費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進館借閱,18歲以下未成年需要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手稿之類的特殊館藏有特定的借閱規則,大部分的館藏都可以外借,或者供館際互借;閱覽室可容納600人,放置常用的180,000冊圖書及3,000種期刊,資訊中心存放各種目錄;1989年的流通量是66,024冊;由館外借入供讀者使用的圖書有6,700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立柏林圖書館(德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