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說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說難]是[韓非子]的第十二篇,旨在論述與人說話的難處不在於不知道說什麼,也不在於說不明白,而是另有困難之所在。最首要的困難在於對方(聽話者)的心意或心理狀態,一是話說得與對方心意不合,如對方意在高名而說之以厚利,或意在厚利而說之以高名,顯然扞格不入。二是對方心口不一,口頭上說是重名,心裡卻重利,如果就著名說,自然說不到對方心裡去;可是若就著利來說,對方雖然聽進去了,表面上卻表示不以為然。三是說到對方心裡不欲人知的事,如同洩露了對方要保持的祕密,這是很危險的。四是話說得直言無隱,把對方的事全部揭露出來,也是很危險的。五是勸對方做他做不到或不肯不做的事,可能害到自己身上。六是和對方說到有德有才的人,會被懷疑是排斥他;說到小人會被疑為是求容;談論其所愛的會以為藉口討好而有所求;談論其所惡會以為是試探他的心意;說少了會被認為是拙於言辭或是不敢多說;說多了又會被認為無禮。這些都是說話不容易的地方。
  要減少說話的困難,使對方聽得入耳,韓非認為最好是知道「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即是要修飾言辭,對方所崇尚的說得更好些;所嫌惡的說得更壞些。如對方懷有私心,可以從公理上予以支持,把不當的私心變成合理;對對方想要做而做不到的,可以貶低那件事的價值,顯示沒有做的必要;對方自以為聰明,則舉出他聰明的例子,而增加其信心;對方自以為勇敢,不可說到他不敢的事;對方自以為計畫巧妙,不要說出其失敗的可能性,諸如此類,總是以不拂逆對方的意思,能夠把握對方的心意,才能使聽者入耳心悅。
  其次是說話與聽話者兩人關係不同,同樣的話,可能效果有別。韓非說:宋國有一個富人,因天下雨而墻坍了,他的兒子說,若不修好墻,恐怕會失竊,其鄰人的父親也如此說,夜裡果然失竊,富人以為他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人的父親就是小偷。這是說,說話先要辨明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否則不但無益,甚至有害。
  最後是人對別人的好惡會改變,說話時如果正當聽話者喜歡自己的時候,則話是對的好的;但日後聽話者心情改變,則原來被認為對而好的,可能變成錯而壞的,這也是常見的事實。在對人由好變惡後,可以從別人先前的話中,找出許多不對和不當之處。
  韓非所說的「說難」,除了是一般常情之外,還在於他當時遊說國君而求用於世方面,因為他經歷到話說得不能打動國君時,便得不到錄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說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