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具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ù |
解釋:
[動] 1.有、備有。如:「具備」、「獨具慧眼」。 2.準備、設置。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紅樓夢》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 3.陳述、報告、列舉。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 [名] 1.器物、用器。如:「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2.量詞。計算器物、屍體等的單位。如:「兩具屍體」、「棺材一具」、「三具電話」。 3.才能、才幹。《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4.酒食、菜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具丙。 [副] 皆、都、全。通「俱」。《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hū |
解釋:
|
|
音讀: | k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