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祭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ㄥˋㄅㄞˋㄍㄨㄟˇㄕㄣˊㄖㄨˊ:「ㄐㄧˋㄕㄣˊ」、「ㄐㄧˋㄊㄧㄢ」、「ㄐㄧˋㄙˋ」、「ㄐㄧˋㄗㄨˇ」。
  2. ㄐㄧㄥˋㄅㄞˋ˙ㄉㄜㄧˊㄕˋㄖㄨˊ:「ㄔㄨㄣㄐㄧˋ」、「ㄍㄨㄥㄐㄧˋ」、「ㄐㄧㄚㄐ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拜祀祖先、鬼神。
    【例】祭祀、祭弔、祭拜
  2. 祭奠的儀式。
    【例】家祭、公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拜鬼神。如:「祭祀」。《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2.對死者致敬追思。如:「祭弔」。唐.張籍〈沒蕃故人〉詩:「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3.唸咒以施用法寶,常用於古小說中。《封神演義》第五四回:「不防土行孫祭起綑仙繩,一聲響,把哪吒平空拿了去。」
[名]
祭奠的儀式。如:「家祭」、「公祭」。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i
解釋:
[名]
姓。如漢代有祭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è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配合典禮、儀式,並用牲禮來拜鬼神,或已經往生的人。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ˋ

1. 拜鬼神。《說文解字.示部》:「祭,祭祀也。」《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過了兩日,是正月初五,蘇州風俗,是日家家戶戶,祭獻五路大神,謂之燒利市。」

2. 對死者致敬追思。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親加弔祭,表薦孤遺,遠協神期,用彰世祀。」唐.張籍〈沒蕃故人〉詩:「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紅樓夢》第六三回:「朝中自王公以下,准其祭弔。」

3. 小說中謂唸咒語以施用神秘武器。亦泛指施放、使用。《封神演義》第五四回:「不防土行孫祭起綑仙繩,一聲響,把哪吒平空拿了去。」

4. 敬拜鬼神或死者之儀式。如:「公祭」。《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漢.劉向《說苑.卷一八.辨物》:「大旱則雩祭而請雨,大水則鳴鼓而劫社。」《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大祭:皇帝薨後七七日謂之終七,應行大祭之禮。」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 泛稱慶典或活動。如:「雪祭」、「海洋祭」、「音樂祭」、「文化祭」。

㈡ㄓㄞˋ

姓。如漢代有祭遵。

注音: ㈠ㄐㄧˋ ㈡ㄓ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