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規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ī zé
解釋:
  1. 供大家共同遵守的條文規定。
    【例】遵守交通規則,才能確保交通安全。
  2. 具有一定形式、規律的。
    【例】工人依一定的間距,很有規則的鋪設枕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規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ī zé
解釋:
1.典式、法則,共同遵守的條文規範。如:「大家應遵守交通規則。」唐.李群玉〈湘中別成威闍黎〉詩:「至哉彼上人,冰霜凜規則。」
2.定式的、有規律的。如:「正常人的心臟呈規則的跳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規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ules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規則是規範人類行動的準則;規則的內容不外是設定或規定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之範圍及執行方法。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活動中就已經預設了規則的存在,規則是社會生活的核心部分;沒有規則,社會活動就不可能進行,且不同的規則,形成不同的社會活動。當社會活動進行順利時,參與活動者根本就不感覺到規則的存在。
  最常見的社會生活規則有四種:法規(Legal Rules)、道德規範(Moral Rules)、日常生活的經驗法則(Rules of Daily Life)和遊戲規則(Rules of Game)。這四種規則具有不同的性質:法規有強制性,且其強制性是以國家的力量為後盾;道德規範的強制性不如法規,但強於遊戲規則,執行的後盾仰賴輿論、公論或社會組成分子所形成的壓力;日常生活的經驗法則的接受程度視該法則是否有利於生活的便利與圓滿。
  社會生活規則的源起主要有二:一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累積了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將這些生活經驗條例化,就形成了規則,如「害人者恆害己」;二是人類為了要讓社會生活進行得圓滿、合理或有趣因而制定的規則,法規、道德規範和遊戲規則大致都是如此形成的。
  規則存在的理由或目的主要有:維持社會生活的秩序、合理、圓滿、有趣;提供個人進行社會生活的指引,協助個人在行動前的判斷。
  在哲學領域中,探討規則的相關主要問題如下:規則存在的理由何在?為何在某一特定情境中需要一些特定的規則?有什麼理由要服從規則?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不服從規則?規則的基本性質為何?各種規則之間的差異何在?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受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要讓他們了解和尊重各種規則、學會遵守規則並進而有批判規則和制定規則的能力。因為人必須生活,必須在社會中生活,經驗規則有助於生活的便利,不必自己去重新在錯誤中嘗試學習;法規、道德規範及遊戲規則,都以公平正義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下,遵守這些規則,才能使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滿足自己的生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規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i-ts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規定的法則。
同義詞: 規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規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規定規則
相似詞 法則、規定、規矩、章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