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冊書 - 教育百科
ˋ
cè sh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è shū
解釋:
古帝王冊封臣下的詔書。分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諡冊、贈諡冊、祭冊、賜冊、免冊十一種。《文選.班彪.王命論》:「全宗祀於無窮,垂冊書於春秋,而況大夫之事乎。」《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授君印綬、冊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冊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冊,原為竹木簡編聯之意。冊書即簡牘文書;就其內容而言,是指古代帝王的一種詔令文書,用以封贈或罷免王公后妃、文武官員及祝告天地宗廟等。
  冊書源於古代命官制度,即冊命制度,命官用冊即形成冊書。據〔尚書〕記載,夏朝已有命官之制,商朝已經「有冊有典」,周王朝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冊命制度。〔周禮.春宮.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冊命形式主要有:(1)朝覲冊命,即諸侯朝覲,天子冊命;(2)遣使冊命,即天子遣使冊命諸侯及其臣屬;(3)巡狩冊命,即天子巡狩而行冊命。西周時期冊書的具體名稱主要有:冊命、命冊、命書、簡書、策書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命為制」。漢代規定將命分為4種:策書、制書、詔書、敕書(亦稱戒敕)。其中策書是皇帝用以封命或罷免諸王;(4)公的詔令文書。封命策書用一長一短的竹簡兩編,文字用篆書;罷免官員的策書則用一尺的木簡一塊,分兩行書寫,文字用隸書。東漢末年以後,封拜王公時行文寫「冊」,對臣下諮詢時則寫為「策」。魏晉以後,冊書多以金玉為載體,作為頒給受封者的憑證。自漢代至清代,歷代冊書有沿有革,大體包括以下幾種(1)祝冊,用於祝告天地宗廟;(2)玉冊,用於給帝王上尊號、徽號;(3)立冊,用於立帝王之后妃、太子;(4)封冊,用於封王公大臣;(5)贈冊,用於敕贈臣下;(6)免冊、罷冊,用於罷免王公大臣;(7)哀冊、祭冊,用於哀祭帝王后妃及諸王、太子、大臣之逝世;(8)諡冊,用於對人死後所加稱號,臣下對帝王所加諡號稱上諡,帝王對臣下所加諡號稱贈諡;(9)贈冊,用於對王公大臣的贈號、贈官(生前曰封;死後曰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冊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