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凱撒琳娜;強盜的女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tharina; Bandit´s Daughter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三幕五景舞劇。裴洛堤(Jules Perrot, 1810-1882)編舞編劇,普尼(Cesare Pugni, 1805-1870)作曲,馬歇爾(Charles Marshall)舞台設計,1846年3月3日首演於倫敦女王陛下劇院(London, Her Majesty´s Theatre)。故事內容:第一幕,畫家羅沙(Salvator Rosa)被來自Abruzzo的強盜俘虜,竟然愛上了女頭目凱撒琳娜(Catharina),她的部下迪亞沃里諾(Diavolino)隊長也喜歡她。雖經羅沙及一位官員的勸說,凱撒琳娜依舊不接受召降。這裡有一段她的「戰鬥舞」(Pas Stratégique),以默劇形式描述一場戰鬥。此時大批官兵突襲攻入,羅沙為了救她而受傷;由於大勢已去,她與迪亞沃隊長一起逃走,有一部份強盜被擒,兩人假扮成僕役躲在羅馬一間酒店裡。有一天柯拉巴諾(Collalbano)公爵、羅沙及其未婚妻佛羅里達(Florida)一起來到酒店;羅沙認出強 女頭目及隊長兩人,暗中協助他們躲避士兵的追捕,三人共謀拯救被監禁的伙伴。為分散獄吏注意力,凱撒琳娜跳了一段活力十足的薩塔瑞舞(Saltarello),可惜還是失敗了,羅沙只得又幫助他們脫逃。第二幕,羅沙將兩人安置在公爵賞贈的畫室內,凱撒琳娜在裡面看到一幅畫著她自己的肖像畫。一天,公爵偕同羅沙及佛羅里達來到畫室,由於無處可躲,凱撒琳娜只得假扮成畫中人,羅沙繼續幫忙掩護;得知凱撒琳娜是情敵,佛羅里達由愛生嫉而揭發她,凱撒琳娜因而遭逮捕。第三幕,凱撒琳娜被判極刑,再次又被假扮成告解神父的羅沙搭救,她由窗戶逃走,並與迪亞沃里諾隊長會合,此時隊長也在心中盤算如何刺殺情敵羅沙。戴面具的隊長與凱撒琳娜混入一隊嘉年華遊行人群裡;不幸被發現,又遭捉回關監。公爵特赦,饒了她的一切罪行,她與羅沙合好;迪亞沃里諾則逃走,消失在人群中。「神話舞劇」隨著拿破崙時代的傾毀而沒落,許多裴洛堤的舞劇都來自寫實故事,本舞劇可視為是浪漫風潮革命的成功。先前受鍛練於聖馬丁門劇院(Porte-Saint Martin),裴洛堤以默劇演員、舞者、甚至演猴子起家,造就了爾後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的非凡勝利。《凱撒琳娜》的大受歡迎,除劇情的多采多姿外,非傳統又人性化角色的引人入勝是其重要關鍵。此外女性的優雅加上軍事場面壯盛的對比,讓女主角葛蘭(Lucile Grahn, 1819-1907)得到重大勝利。由愛斯勒(Fanny Elssler, 1810-1884)領銜1847年1月在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與1849年11月在聖彼德堡劇院的演出也倍受喜愛。此外蘇菲亞.福可(Sofia Fuoco, 1830-1916)1853年在斯卡拉劇院的領銜演出,也得到成功。1886年庫琪(Claudina Cucchi, 1834-1913)聖彼德堡的演出,甚至親自訓練槍械操作部份的舞蹈。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凱撒琳娜;強盜的女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