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方言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rnacular School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方言學校發軔於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也是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所設計的學校教育制度中的初等教育階段,介於學前教育的「母親學校」和中等教育的「拉丁學校」之間。康門紐斯將這階段比喻為「夏」。
  康門紐斯是十七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感官唯實論的代表人物。其基本思想主張一切教學必須按照自然的秩序,慎重予以歸類及安排;教師傳授知識給兒童時,必須持續運用感官的知覺,以使兒童能夠理解。
  方言學校設於每一村鎮中;康門紐斯主張全民入學,不分階級、性別、種族、身分或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六歲到十二歲的兒童,都應入方言學校接受教育。方言學校以地方語言教學,不教導古典語文,以便獲取更多的實用知識;且不能把拉丁文教給不懂本國語文之人。因此,方言學校的教育著重於教授本國語文的閱讀及書寫,並教以基本的生活教育。方言學校分成六級,每一學年一級,依次而升;且每一年級應有自已的教室,以免阻礙別的班級之教學。每班應有特備的教材,這些教材共有六冊,分別給六個年級使用;各冊之間的題材相同,只是提示題材的方法有所不同。
  康門紐斯所擬的方言學校,並不只是教導學生讀書、寫字、算術或唱遊,它也包括各種科學知識、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之教育;教師必須提供終生有用的知識及技能讓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有日常生活所需的算術,一般常用的度量衡法,生活的真實事物、歌唱、教義問答、〔聖經〕、歷史的一般知識、地理、大文、謀生的職業知識等。在教育的範圍中,方言學校類似現代歐洲的本國語文學校。
  方言學校的作息是每天以四小時為限,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早課用於理解的和記憶的練習之上,如朗讀課文;午課則用於手(抄寫課本)和聲音的練習,這主要是複習上午學過的內容;其餘的時間則可以有效地運用在家務(尤其是家境貧困的學童)或娛樂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方言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