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效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ffective Teaching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效教學指的是能提高學生在學業成就測驗得分的教學而言。有效教學係基於一項基本假設:教師必須為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負責。要了解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學生的學業成就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
  自有學校教育開始,有效教學就一直是被關心的課題,教師的那些特質或做法會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成為相關研究的重點。但隨著學術的發展,有效教學的研究重點也有所改變。最先開始的研究將重點放在教師的特質,認為教師所具備的某些特質會導致有效教學,因此,將有效能與無效能的老師之特質加以比較,就可找出導致有效教學的這些特質。這類研究找出的特質,如對學生有較多的要求、有較多的教學技巧、對學科有較多的知識,以及有較好的紀律。
  其後,相關研究又發現:有效教學與其說是教師特質所帶來的,不如說是教學方法所產生的,因此研究焦點轉到教學方法。研究者將不同的教學方法拿來實驗,若那一種方法帶來較高的學生學業成就,然而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到了第三階段,研究焦點轉移到教師的行為,研究者將教師不同的行為與學生的學習結果做關聯,即有名的「過程-結果」研究典範。這類研究發現:教師說明的清晰度、變化程度、熱心、任務取向、給學生學習機會等行為會使學生有較高的學業成就。
  到了第四階段重點放在教師的能力,因此而有能力本位師範教育的出現。能力與前述教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能力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下使用,例如前面所談的清晰度在任何時候都有用,而高層次的問題只有在適當時機適用。這一階段的研究結論仍然無法解答部分學者提出的質疑,如能力與意願是兩件事,有能力而沒有意願仍不能導致有效教學,因此,研究重點轉移到教師思考,包括教師信念、反省能力、專業判斷等等。這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雖然有效教學的重點有所改變,仍可歸結出有效教學的一些條件:
  1.教師要布置適當的學習環境,不只是物質方面的,在心理方面也必須是安全的、支持的。
  2.教師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強調:教學內容須與測驗內容相關、學生練習的時間、次數要足夠且視個人的能力而定、過度學習是必要的。
  3.學生在學習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要學習的事務上,因此教師採用大班級教學而不是小組活動,學生較少獨立的做作業時間,以免分心等等。
  有效教學一直是學校教育所關心的課題,由於這類研究大都以學生在學業成就測驗上的表現為指標,忽略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因而引來批評,然而不可否認的,其對教學領域仍有其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效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