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桑間濮上之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桑間濮上之音指商代故地濮水之上、桑林之間的一種音樂,被視為亡國之音。據〔禮記‧樂記〕云:「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認為將亡之國的特徵是國君政教荒散,民自流亡,在下位者誣罔於上,行其私意,不可禁止。而鄭玄〔禮記‧注〕云:「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沈於濮水。後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文中乃直就地理環境及歷史源流推斷說,此亡國之音正是商代末主紂王之樂,原係根據〔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的故事。又據近人聞一多〔神話與詩〕說:「宋、衛皆殷之後,所以二國的風俗相同,都在桑林之中立社,而在名稱上,一曰桑林,一曰桑中或桑間。」似可推想桑間濮上之音發展到後來,就是指宋、衛二國的音樂。證以〔樂記〕所說:「宋音燕女溺志,鄭音趨數煩志,……皆淫於色而害於德。」音謂宋音所安唯女子,使人意志沉溺,衛音既促又速,使人意志煩勞,也不無道理。〔樂記〕又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可知根據儒家樂教的觀點,音樂關係政治的治亂和社會人心的安危,審明音樂的正淫,發揚音樂教育的道德內涵,是國富民盛的關鍵所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桑間濮上之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