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返根本(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ck-To-Basics (USA)
作者: 連啟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歸返根本」之「根本」指的乃是一種未經精確定義的保守教育狀態,主要是美國用以相對於一九六○年代後之新科學課程與教育。
  「歸返根本」之理念與行動主要見於一九七○年代,其訴求在質疑新科學課程改革之理念與方向,而希回復以往專重讀、寫、算(3Rs: 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和歷史、地理、政府組織、道德與精神教育為本之教義。其教學特徵包括教師為中心、權威式教學情境、背誦記憶之教學方式、競爭式的學習環境。此理念之支持者認為一九六○年代教育之開放與自由化,產生的僅是增加混亂與降低成效;惟此想法在思想與實證方面均未得充分證實。
  以「歸返根本」為訴求,在教育上產生了包括「基本學校」(fundamental school)之設立與基本能力測驗(minimum competency testing)之盛行。「基本學校」多緣由社區接受「歸返根本」之理念後,循地方政治之途徑,影響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而改立或成立。基本能力測驗之盛行,則對規範各年級應具之能力與所謂「能力本位教學」(competency-based instruction)有所影響。
  根據最近的若干長效型之研究,如:狄克遜(L.S. Dickson),發現小學階段接受六年基礎學校訓練之學生到高中畢業後之過程,顯現:(1)在六年級階段於一些標準測驗中表現較好;但九年級、十二年級時則未見差異;(2)在高中時,未顯現修習較多前置課程;(3)在高中時,未顯見得到較多之學業獎項;(4)顯現參與較多的領導活動;(5)有較大轉學至私立或家庭學校之傾向等結果,整體而言,基礎學校訓練之學生與一般學生,在高中階段與其以後,似未見明顯不同。
  歸返根本行動在一九八○或一九九○年代,就科學教育角度而言,其忽略個人之多元發展對社會進步之重要性,並阻礙個人在科學創造創新能力之影響,最受關切。嗣因與近代教育思潮與社會走向漸行漸遠而遂漸淡出,反倒是其所批評與阻擋之開放式教育廣受接納。加以一九六○年代藉重視科學探究過程組織之新課程之實施其成效,確實有別於以往所謂「根本」之科學教育,且顯現相當卓著之成效。更開放、自由、與多元之科學教育正受到科學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重視與接受。
  雖然「歸返根本」行動並未得到教育專業團體足夠之支持,成效也未經嚴謹證實,但對科學教育似乎提供若干反省與警惕,在改進科學教育之同時,在理念與成效上,皆應較以往之科學教育有所精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歸返根本(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