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及經濟發展指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ex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及經濟發展指標」是指一組重要事項之組合,用以衡量一個國家的社會及經濟發展現況與預定達成目標之間的差距情形。依據各項指標所蒐集到的資料,經過比較、分析之後,可得知一個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並可據以規劃未來的發展與改進途徑。
  因教育要配合國家的全面發展,故了解國家的整體發展需要,乃成為教育計畫的必要過程。另外,教育發展是國家整體發展的一部分,教育計畫的訂定須與其他社會、經濟部門的發展計畫緊密結合,始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而融合教育與其他部門發展計畫的第一步,便是了解這些部門的發展指標。
  聯合國於一九七○年代即曾建議各國採用八類共四十五項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作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之依據。這八類指標包括:人口、衛生保健、住宅、交通、營養、教育與文化、就業與社會安全,以及國民所得與國民消費。在人口方面,主要包含人口的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都市人口比例等。衛生保健方面有平均壽命、疾病死亡率、醫護人員比例、醫療設施比例等。住宅方面包括居住面積、水電供需、衛生設施等。交通方面有汽機車擁有率、鐵公路比例、電話擁有率、信件頻繁率等。營養方面包括熱量及蛋白質消耗量等。教育文化包括師生比、就學率、出版書籍數、報紙數等。就業與安全包括就業率、失業率、就業人口性別分布、公勞保普及情形等。國民所得與國民消費包括國民所得、平均所得、國民消費率等。
  在上述各項指標之中,部分會直接影響教育計畫的訂定,部分則會有間接的影響。人口、教育文化、就業、國民所得等類,會直接影響教育計畫目標、策略、及行動的研訂。衛生保健、住宅、交通等類雖不致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如未加予考慮,教育計畫目標的執行成果會打折扣,因此也應妥予分析作為計畫參考。
  在教育計畫的過程中,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情形應納入背景項目予以詳細分析,教育計畫人員無需自行進行評估,只需從有關部門去蒐集即可。但因資料龐雜,且非教育計畫人員所熟悉之專門領域,進行分析時宜把握幾個要點。第一,宜多使用圖、表以簡化複雜的資訊。其次,僅摘述直接的資料,參考文件勿需納入分析。第三,避免使用專有名詞、或學術性術語,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轉譯困擾。第四,資料要週延,但不重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及經濟發展指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