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涼樂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涼樂是南北朝時期興起於甘肅黃河以西涼州地區的音樂。因地域比較接近漢族地區,所以促成中原漢族音樂與西域外族音樂多種成分的融合,其中最主要是龜茲音樂融合之西涼樂,其後傳入中原。自東漢以後,許多少數民陸續內遷,與漢族雜居,各族的音樂也互相吸收融合,而涼州地區,漢族與羌族雜居,故西涼樂是以漢族舊樂雜以羌胡之聲。北魏時曹婆羅門從商人學得龜茲琵琶和樂曲,並世傳其業;前涼國張重華時,得天竺樂,後天竺國王子游前涼國,又傳授其國音樂;是西涼樂的融匯過程。
  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其樂具有鐘、磬,蓋西涼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故西涼樂在北涼時號「秦漢伎」,北魏太武帝平河西,秦漢樂輾轉傳入中原,因為久在洛陽傳習,後被稱為「洛陽舊樂」,東魏、西魏、北周時號「西涼伎」,至隋文帝時,在七部樂中稱為「國伎」,隋煬帝時九部樂中改稱「西涼樂」,唐代十部樂沿襲此一稱謂。〔舊唐書.音樂志〕云:「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四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又記載所用樂器有鐘、磬、彈箏、箜篌、琵琶、笙、簫、篳篥、笛、腰鼓等。另在提及「立部伎」八部時說:「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大定樂加金鉦,唯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西涼樂在唐代時因保有較多漢族音樂特性,故風格閑雅,甚為通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涼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