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鈕碼譜;紐碼記譜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ume;Neuma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鈕碼譜是古代用來記錄素歌的音樂符號,這些符號大約是從九世紀開始被教會僧侶使用,以便幫助歌唱者記憶及提示旋律的高低變化音型。不同的地區及時代,有不同的鈕碼符號。下圖用比照的方式來列出各種不同的簡單及混合式鈕碼符號及其音型。(見附圖:鈕碼符號圖)鈕碼的種類:一、現今使用的鈕碼。二、聖加爾鈕碼(St-Gall, 10th Century)。三、洛林(Lorrnire)或梅西拿(Messire)鈕碼(10th Century)。四、本尼文托鈕碼(Beneventan, 11th Century)。五、亞奎丹鈕碼(Aquitanian, 11th Century)。六、英國鈕碼(English, 11th Century)。七、北希斯帕(NorthernHispanic)或莫撒拉比克鈕碼(Northern Hispanicor Mozarabic, 11th Century)。八、哥德鈕碼(Gothic, 15th Century)。簡單式鈕碼只記錄一至二個音高,混合式的鈕碼記錄包含三個以上的音組。除了上述的鈕碼符號外,還有專門用以配合歌詞發音的融化鈕碼(Liquescent Neumes),例如用符號來表示雙元音、子音和半子音等。最後還有一種稱為裝飾鈕碼(Ornamenting Neumes),這些鈕碼是涉及某種演唱方式,關於這些方式之情形如何,今人仍然無法譯解。聖加爾鈕碼和手勢鈕碼(Chironomic Neumes)的稿本中也有其他的輔助符號,如羅馬字母(Romanian Letters)或意比斯姆線(Espisema)來顯示歌唱的速度和唱時的重音設放及音長。十一世紀以前的鈕碼譜,只是概略地記出曲調的輪廓,並沒有指示音與音的音程。這種鈕碼譜又稱為無齒距、無譜表、演手勢式、無明確位向的鈕碼。十一世紀時鈕碼開始加上一條線,把符號記在線之上和之下,顯示出音之音之關係,後來叉漸漸增至二、三和四條線,並加上C或F譜號,這種鈕碼又稱為有齒距鈕碼(Diastematic Neume)。關於鈕碼的來源,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它是來自拉了或希臘語言的重音符號。有些學者認為它與拜占庭的聖歌符號有關。但支持重音說法的人較多,可是仍然無法完全讓人信服。從鈕碼譜出現的時期來看,大約在九至十世紀期間,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當地的鈕碼記譜法。可見在這之前,西方可能並沒有鈕碼譜。同時九至十世紀早期的鈕碼譜並不是以記錄音樂為主,並可從後來的鈕碼形式中看到是由前期各地鈕碼的匯合。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鈕碼譜;紐碼記譜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