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胥頓,弗烈德力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hton, Sir Frederick (1904-1988)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於1904年出生於厄瓜多爾之圭亞基爾(Guayaquil)。為英國的名舞者、編舞家及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從馬辛(Massine)及藍貝爾(Rambert)習舞。1926年即開始編舞,首先為漢摩史密斯滑稽劇團(a Hammersmith revue)編創《流行之悲劇》(A Tragedy of Fashion)。1928至1929年任魯賓斯坦舞團(the Rubinstein)舞者,隨後為藍貝爾之芭蕾俱樂部(Ballet Club)及卡瑪格協會舞團(Camargo Society)編舞。1935年成為威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Wells Ballet)首席編舞家,該團後改名為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Ballet),為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t)之前身。阿氏於1952年被聘任為該團之副總監,1963至1970年間晉升為總監。1950年與馬辛合作為電影《霍夫曼的傳說》(Tales of Hoffmann)編舞,以及1971年為電影《Tales of Beatrix Potter》編舞;此後則成為一自由編舞家。其芭蕾作品,促使英國芭蕾舞蹈享譽國際;阿氏並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Royal Ballet)建立一套柔和、機動、抒情而又具高度敏感之音樂性的古典主義風格。他既擅長於創作,又能改編傳統作品,實為一位具完美品味與高尚修養的人物。受設計家費德羅維奇(Fedorovitch)及指揮家藍伯特(Lambert)的影響頗深。其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培養了一位英國最偉大的芭蕾伶娜瑪格特.芳登(Fonteyn, 1919-1991),開創了編舞者與首席女舞者之間空前傑出的合作關係。阿氏具有多項重要著名作品,包括:《卡布利歐舞曲》(Capriol Suite, 1930)、《正面》(Façade, 1931)、《Le Baiser de la Fée》(1935)、《Les Patireurs》(1937)、《結婚花束》(A Wedding Bouguet, 1937)、《灰姑娘》(Cinderella, 1948)、《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1955)、《華爾茲》(La Valse, 1955)、《愛婷》(Ondine, 1955)、《女大不中留》(La Fille mal gardée, 1960)、《茶花女》(Marguerite and Armand, 1963)、《夢》(Dream, 1964)以及《狂想曲》(Rhapsody, 1980)與其它多項舞劇。此外,他曾為歌劇編舞包括:《Four Saints in Three Acts》(1934)、《The Fairy Queen》(1946)、《Orpheus and Eurydice》(1953)以及1973年為名劇《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編舞等。阿氏所獲頒之榮譽包括1950年的C.B.E.獎章、1959年榮獲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頒授皇家舞蹈學院加冕獎、1962年受封為爵士,同年並獲雷翁獎(L´egion d´Honneur)。1970年獲舞蹈雜誌獎。於1976年獲頒牛津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胥頓,弗烈德力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