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二十史朔閏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友民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二十史朔閏表],陳垣撰。民國15年(1926)北平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印行;民國47年臺北板橋藝文印書館增補影印本;1979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訂正影印本。
  該書係[中西回史日曆]的簡編本。編纂之動機,是當時緣於[中西回史日曆]一書卷帙繁富,一時又未能付印,而索閱和借鈔者眾,因此致有該書之編印。
  與[中西回史日曆]一樣,[二十史朔閨表]也是中曆、西曆、回曆3種曆法的對照表。唯兩書之體例並不相同,[中西回史日曆]一書,以西曆為主,中曆為輔;而該書則以中曆為主,西曆為輔。
  該書著錄的年代,上起自漢高祖元年(西元前206年),下迄於民國29年(1940),共計2146年。包括漢、後漢、三國、晉、宋、齊、梁、陳、北魏(包括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20個朝代。
  全書採表格形式,分為干支紀年、中國帝王紀年、各月分朔閏日期、備考等欄編排。其中干支紀年欄,排印於欄外;各月分朔閏日期欄,又按正月到12月和閏月細分為13小欄;備考欄則間注西曆和回曆的年代。
  朔閏表為該書的主體,主要分為正表和附表兩部分。從漢代到清代為止,各依本曆著其朔閏,並按我國帝王紀年逐年編輯,是為正表,其中三國南北朝時期,各以其中一個朝代為代表。未編入正表之三國南北朝時期的朔閏部分,另行編排,附於卷末,是為附表,即「魏蜀朔閏異同表」、「陳周隋朔閏表」兩表是也。
  朔閏表除記載中曆的朔閏外,也兼及西曆和回曆的朔閏日期,其具體的作法,分述如下:
  (一)中曆的朔閏日期:每年每月之中曆朔閏日期,以「紀日」的干支文字,記載於各干支年分和各月分朔閏日期欄之縱橫交叉處。
  (二)公曆的朔閏日期:自漢元始元年起,增編西曆之朔閏日期,其方法是於中曆「紀日干支」的左側,以中文數字標注陽曆的月分,以阿拉伯數字標注陽曆的日期。
  (三)回曆的朔閏日期:自唐武德5年(西元622年)起,增編回曆的朔閏日期,其方法是以回曆每年之1月1日,求相當中曆之朔閏日期,記載於「回曆朔閏相當中曆日期欄」。
  另外該書為了方便檢閱,書前冠有[年號通檢]一種,其內容和[中西回史日曆.年號表]相同,按年號的中文筆畫順序編排,其下注明公元紀年,俾便檢索正表。
  書後附有[日曜表]一種,係按西曆每月之日期編排,以中文數字表示月分和該月的第一天,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其餘的日期,以圓點加於數字右側,表示該日為星期日。[日曜表]一共有7個表,分別用阿拉伯數字「1-7」注明於表之右側上端,俾便與正表配合使用,以查對歷史上任何年分、月分的星期數。使用時係以正表頂端所注之阿拉伯數字為指導,然後再查對[日曜表]之表次,即可求知那一年起的日曜,該使用那一個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二十史朔閏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