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催馬樂神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ibara Kagura
作者: 吳明月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流傳於埼玉縣北葛郡鷲宮町鷲宮神社,也稱作《鷲宮神社神樂》、《鷲宮神社催馬樂神樂》,或《土師一流催馬樂神樂》。在鷲宮神社,一年有十七次神樂奉樂的祭典,特別在春秋兩祭,習慣以全套十二段曲目的神樂奉神。據寶永五年(1708)殘留的記載,其起源不詳,傳為大宮司藤原久國所恢復,在神樂中加入了催馬樂以及御神樂的採物歌,回復原來「十二座神樂」的演出。這十二座神樂與現行的神樂是相關的。其曲目如下:《奉幣舞》、《神世舞》、《四方固舞》、《猿田舞》、《岩戶舞》、《浮橋舞》、《御寶舞》、《引舞》、《種蒔舞》、《翁三神舞(三番舞)》、《弓舞》、《緣結舞》,不管那個曲目,都由「出舞」、「神樂歌」、「舞掛」「引入」四部份所構成。「舞掛」是舞蹈真正演出的部份,基本上是二人舞。在面向本殿所建造的神樂殿中,配合著笛、大太鼓、小太鼓、大拍子的伴奏和歌曲起舞。有左、右大臣、翁、千歲、三番叟等男假面,鈿女是女假面外,也有白天狐、天狗等假面。
參照: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催馬樂神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