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兀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ㄠㄙㄨㄥˇㄊㄜˋㄌㄧˋㄖㄨˊ:「ㄊㄨˊㄨˋ」。
  2. ㄨˋㄗˋㄑㄩㄝˋㄗˋㄏㄞˊㄗˋㄖㄨˊ:「ㄊㄚㄨˋㄗˋㄗㄞˋㄈㄤˊㄌㄧˇㄈㄚㄉㄞ。」、「ㄧˊㄆㄧㄢˋㄅㄧㄥㄊㄧㄢㄒㄩㄝˇㄉㄧˋㄓㄨㄥㄏㄢˊㄇㄟˊㄨˋㄗˋㄠˋㄕㄨ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高聳特出。
    【例】兀立
  2. 光禿。
    【例】兀鷹、兀鷲
  3. 渾然無知的樣子。
    【例】兀然、兀坐
  4. 尚、仍、還。
    【例】兀是、兀自
  5. 詞綴。加在代詞前形成衍聲複詞。
    【例】兀那、兀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1.高聳特立。唐.劉禹錫〈九華山歌〉:「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
2.光禿。如:「兀鷹」。唐.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
[副]
1.尚、仍、還。《水滸傳》第九一回:「黑旋風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顧砍殺。」
2.渾然無知的樣子。《文選.陸機.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3.不安的樣子。如:「兀兀難安」。漢.傅毅〈舞賦〉:「兀動赴度,指顧應聲。」
[動]
動搖、飄蕩。《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宋.蘇軾〈好事近.湖上雨晴時〉詞:「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綴]
加在代詞前形成複詞。如:「兀那」、「兀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高聳平直貌。《說文解字˙ㄦ部》:「兀,高而上平也。」唐.劉禹錫〈九華山歌〉:「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

2.光禿貌。如:「兀鷹」。唐.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

3.搖動、飄盪。《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下》:「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宋.蘇軾〈好事近.湖上雨晴時〉詞:「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4.不安貌。如:「兀兀難安」。《正字通˙ㄦ部》:「凡不安謂之兀。」漢.傅毅〈舞賦〉:「兀動赴度,指顧應聲。」

5.渾沌無知貌。晉.陸機〈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6.斷足。《正字通˙ㄦ部》:「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7.連詞。尚、仍、還。唐.杜甫〈壯游〉詩:「黑貂寧免敝,斑鬢兀稱觴。」《水滸傳》第九一回:「黑旋風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顧砍殺。」

8.助詞。用於句首。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一齣》:「若論張協,家住西川成都府,兀誰不識此人,兀誰不敬重此人。」

@C02583

注音: 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兀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