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喜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Preference
作者: 蔡長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喜好這個概念是奚斯(R.W. Heath)於一九六四年首先提出,是科學學習方式的主要組成概念之一。他認為學生於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除了學習科學知識外,在心智過程上尚會發展出對各種不同型式知識的想法或偏好。例如:有些學生喜好記憶科學事實、概念,而有些學生則對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性比較有興趣。這種對某一類型知識的特殊想法及認知上的偏好就稱為認知喜好或認知偏好。
  認知喜好的目的在評鑑一九六○年代所發展的新科學課程PSSC的實施成效。新科學課程特別強調科學過程(科學知識的衍創過程)的學習,希望學生除了能學習科學知識的本體外,還能學習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過程。因此,學生應可培養對已知的科學知識質疑、評鑑的態度。假若新科學課程的實施的確達成其目標,則學生對不同型式的科學知識所表現的認知喜好,便應與學習傳統科學課程的學生不同。基於上述的想法,奚斯提出四種對科學知識呈現型式的認知喜好,即:(1)記憶事實或名詞(memory):喜記憶科學訊息,並將資訊依原樣儲存於記憶中,這種記憶和儲存並未將資訊作更進一步的處理,也不深究資訊的效度;(2)應用知識(application):喜由科學資訊是否具有應用性來評鑑或判斷其價值,對科學在解決技術方面問題上的應用最有興趣;(3)批判質疑資訊(questioning):對於所學習的科學資訊喜做批判性思考或加以評鑑,以找出其極限及過度推論之處或提出更進一步的探討之建議或假說;(4)鑑識原理原則(principles):喜由學習的資訊中,歸納出原理原則,或找尋所習得的資訊間的相互關係,而以一般性的概念和學說來解釋各種現象。
  綜合言之,認知喜好是一種心智歷程,是學生用來處理科學資訊的認知型式。認知喜好可能是影響學生科學學習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不同認知喜好的學生,對上述四種表現科學知識的型式,會有不同的選擇。
  現有的研究結果顯示,科學認知喜好的塑成可能與個人興趣、生活經驗、課程教材性質、教師教學特性、教學行為以及學習環境等因素有關。學生科學認知喜好的評測,不但可以做為課程實施成效評鑑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評鑑科學學習成就的另一個向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喜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