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麻痺不仁 - 教育百科
ˊ
ˋ
ˋ
ˊ
  • 漢語拼音 má bì bù r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 bì bù rén
解釋:
對於事物感覺遲鈍或漠不關心。明.李贄〈寄答留都〉:「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也作「麻木不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麻痺不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即「麻木不仁」。見「麻木不仁」條。01.明.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麻木不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典源:
此處所列為「麻木不仁」之典源,提供參考。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1)者,病久入深,榮衛(2)之行濇(3),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4),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解〕 (1) 不仁:古代醫家指身體肌膚失去知覺。 (2) 榮衛:胃中的水穀所轉化而來的營養物質。 (3) 濇:音ㄙㄜˋ,不順暢。 (4) 不營:氣血無法運行。
書證:
01.明.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麻痺不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