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作者: 謝高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制度的形成受都市化、工業化與專業化等社會趨勢的影響,其功能也隨社會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而改變;教育制度基本上有益於社會秩序的穩定與變遷。
  1.教育制度對社會穩定的貢獻
  文化再製是教育制度的主要效果之一;學校有部分的責任將社會的信仰、價值、情操、知識與行為模式,由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這種社會化過程是持續現有文化模式而不偏離。當學校灌輸兒童社會價值,要求忠誠於社會傳統制度時,學校會發揮社會控制的功能。社會價值的內化使社會成員支持社會秩序,進而能夠自律。
  在現代社會,學校會培養公民,支持國家的價值與制度。當學校進行有關認知、技術的教導時,就在努力培養健全的公民。要求民主國家的人民理智投票,就要先使其公民接受適當的教育。要使民眾長期對政治產生適當的影響,接受教育與有主見的人民是其必要條件。
  在民主或非民主的現代社會,都要求勞動力有某種教育。高水準技術與經濟生產力的維持,也仰賴工作者接受適當的教育,其有高深知能,更仰賴專業人員的培訓。學校的一項主要功能是訓練與培養各級的合格工作者。
  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文憑與職業安置有密切關係;教育制度可以選擇並分派個人於社會上的各種位置。除了給予每個兒童一種最低教育外,也選擇某些兒童繼續接受較高水準的教育,以迎合高水準職業分化的要求,推動社會的發展。學校的選擇與分化功能常會往每個新生代再生社會階級,亦即接受教育的機會及工作的獲得,常會受到家庭及社會階級的影響。
  2.教育對社會變遷的貢獻
  當代社會中,教育的一項主要功能是文化傳播;各級學校都有這種功能。大學是研究與發展中心,教授教導每個特別領域的知識,也能擴展現有知識;中小學也發揮文化傳播的功能,不只傳播新的訊息,也傳播新的態度、價值與觀念,因而促進社會變遷。
  在快速工業化與現代化期間,學校講授新價值與新習慣,促進經濟發展;學校教授科學信仰,破除宗教巫術,使科學建立的實驗、客觀與嚴格評鑑原則,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教育方式加速現代化的發展。
  在快速現代化的環境中,教育常會培養新的社會菁英;當更多人獲得高深知能與科學技術時,他們可能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教育菁英。這種知識團體可能破壞傳統階級體制,而成為社會不安與不穩定的一個來源。
  最後,教育培養年輕一代的批判態度與分析能力,使學生成為既存制度的批判者。實際上,有些大學將批判立場與實踐主義制度化,科系與科目帶有社會變遷的強烈任務。
  總之,教育制度有關知識、價值、態度與行為模式的文化再生,社會化與監督的社會控制,愛國公民與有資格工作者的提供,負選擇分派個人到職業位置的責任,以及促進社會階級的再製等功能,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有關大學為創造思想與發明的中心,學校傳播給新生代新知識與新態度促進現代化,新知識菁英的培養,以及年輕一代批判態度與分析的發展等功能,則有助於社會秩序的變遷。至於教育制度應強調穩定或變遷的功能,常是政府教育政策與社會發展趨勢交互影響的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