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物科學課程研究(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BSCS(USA)
作者: 鄭湧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是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簡稱AIBS)在一九五○年代晚期,為改進高中生物教育而推動發展的生物課程。其研究經費主要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簡稱 NSF)。
  「生物科學課程研究」計畫主要由一指導委員會所推動,指導委員會的成員均為著名的生物學者與生物教育學者。在一九六○年代初期,「生物科學課程研究」出版了三套適用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物教科書,分別稱為黃版(yellow version)、綠版(green version)和藍版(blue version)。BSCS黃版的教材內容是以生物個體為出發點,從個體生命的本質和共同性(unity)說起,再討論生命的歧異性(diversity),最後論及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及生物的遺傳、發育與演化。就組織結構言,其是比較傳統的課程組織型態。
  BSCS綠版的教材內容則是以生態學為主軸來學習生物科學,由生物個體與族群(population)的關係為出發點,探討群集(community)和生態系(ecosystem)的結構以及物質和能量的流轉。至於BSCS藍版則由分子和個體為出發點,經由對生命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探討,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其延續的機制,並以分子與生理的觀點加以詮釋。
  雖然「生物科學課程研究」(BSCS)出版了三種不同型態的高中生物教材,不過三種教材的課程理念與概念綱領(conceptual schemes)則是相同的。就課程的理念架構言,BSCS認為生物科學之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向度,即:(1)探究的題材;(2)主要的通則(generalization)和概念綱領,與(3)探究的型式(modes)。探究的型式特別強調「探討」(inquiry),而主要的通則則包括下列九項:
1.生物隨時間而改變-演化;2.生物種類的歧異性與共同性;3.生命的遺傳延續性;4.構造與功能的互補性;5.調節與恆定性;6.生物體與環境的交互關係;7.行為的生物學基礎;8.個體生命的生長與發育;9.科學就是探討。「生物科學課程研究」目前總部設於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除繼續出版上述三種版本的BSCS高中生物教材外,亦發展如「我和我的環境」(Me and My Environment)、「生物科學:實驗與想法的交互作用」(Biological Science : Interaction of Experiments and Ideas)、「生物科學:型式與過程」(Biological Science : Patterns and Processes)等課程,供各種不同能力的學生使用。  在一九七○年代以後,「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更參與國中、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設計,以及出版各種與生物科學教學有關的教材、教學相關資源等。其是一九五○年代晚期成立之科學課程發展計畫中,極少數目前仍存在且十分活躍的研究計畫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物科學課程研究(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