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明史藝文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彥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明史藝文志〕4卷,清張廷玉刪定,書首冠倪燦序文。此志以四分法分類:經部10類: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諸經、四書、小學;史部10類:正史(含編年)、雜史、史鈔、故事、職官、儀注、刑法、傳記、地理、譜牒;子部12類:儒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書、天文、曆數、五行、藝術(附醫書)、類書、道家、釋家;集部3類:別集、總集、文史,共35類。每一條目列撰人名氏、書名、卷數,其下偶有介紹作者、或簡介該書內容、甚或是辨偽的短文,但是沒有完整的敘錄。雖說只有簡單數語,但是和我國其他史志只載作者、書名、卷數相較,〔明史藝文志〕已算頗為詳備。
  康熙間清廷編修〔明史藝文志〕時,對該書的編輯體例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倪燦及黃虞稷等主張合修遼金元明四朝志,作成通代書目;尤侗等則主張〔明史藝文志〕只要收錄有明一代的著作,作成斷代書目即可,因為雕板印刷日益普及,書籍數量大增,若作通代書目,實在無法負荷。這兩種不同的見解,均有實際以其理念編成的書目問世,前者是黃虞稷編撰的〔千頃堂書目〕;後者是尤侗編撰的〔明史藝文志〕5卷。
  當時編修〔明史〕的總裁是王鴻緒。王鴻緒決定採納尤侗的主張,但是尤侗所編的〔明史藝文志〕還不及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完備及正確,所以王鴻緒就以〔千頃堂書目〕為底本,刪去南宋末、遼、金、元的資料,明代部分亦加以刪減,改編成為〔明史藝文志〕。改編後的〔明史藝文志〕,大約只有〔千頃堂書目〕的2/5,而王鴻緒新增的資料則寥寥無幾,所以現行的〔明史藝文志〕可以說是〔千頃堂書目〕的刪節本。至於現行本題署的是張廷玉的名義,那是因為後來〔明史〕總裁改成他,於是〔藝文志〕也就順理成章的改成張廷玉的名義,事實上用的還是王鴻緒刪定的稿子,張廷玉幾乎沒有變動。
  因此,〔明史藝文志〕可說是我國歷代史志書目中十分特殊的一部,它不僅有簡介性或辨偽性的短文,更開啟了我國以斷代方式撰史志書目的先河,後來〔清史藝文志〕也用斷代體例編纂,就是受到〔明史藝文志〕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明史藝文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