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ā ba |
解釋:
1.稠濃的液體或半固體乾固了。如:「膠水嘎巴不能用了。」 2.擬聲詞。形容東西折斷的聲音。如:「樹枝嘎巴一聲折斷了。」也作「嘎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嘎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a Pa |
作者: | 劉金吾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瑞麗縣傣族聚居區。傣語巴即魚,直譯為跳魚,現通稱《魚舞》。據傳說是傣族發現魚時就學魚跳起了《魚舞》,也有說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初瑞麗縣滇龍鄉龍恩寨子所創作。(1953年筆者到瑞麗縣學習傣族舞蹈時,的確只有龍恩寨會跳此舞)。舞者戴竹製之魚架子道具於腰間,並戴塔形頭盔面具。其內容主要是模仿魚的生活和習性動作為主。表演時,為了吸引觀眾,同時有屁魯屁排(即大鬼小鬼)出場,其作用似馬戲團中之小丑,與表演《魚舞》者沒有更多聯繫。《魚舞》以嘴形(食指與拇指相靠,其餘三指伸直)手勢、擰身及兩掌掌心相併,拇指與小指向外伸開似魚游水狀為其典型動作,其它動作、風格、程式與《孔雀舞》基本相似,只是動作稍小而柔和,神態似魚狀。鼓、鋩、伴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嘎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