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全無忌憚 - 教育百科
ˊ
ˊ
ˋ
ˋ
  • 漢語拼音 quán wú jì d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wú jì dàn
解釋:
行為隨意放縱,無所顧忌畏懼。《封神演義》第三四回:「殘殺忠良,全無忌憚。」也作「肆無忌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全無忌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wú jì dàn
釋義:
猶「肆無忌憚」。見「肆無忌憚」條。01.宋.朱熹〈按唐仲友第三狀〉:「臨海縣丞曹格,係仲友長子妻黨,其人凶暴貪婪,全無忌憚。」02.《封神演義》第三四回:「(紂王)不以社稷為重,殘殺忠良,全無忌憚,施土木陷害萬民。」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典源: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中庸》仲尼(1)曰:「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4)也。」

〔注解〕 (1)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中庸: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3) 時中:時時處於中庸之中。 (4) 忌憚:有所畏懼而不敢妄為。
書證:
01.宋.朱熹〈按唐仲友第三狀〉:「臨海縣丞曹格,係仲友長子妻黨,其人凶暴貪婪,全無忌憚。」
02.《封神演義》第三四回:「(紂王)不以社稷為重,殘殺忠良,全無忌憚,施土木陷害萬民。」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全無忌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