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乘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小乘律〕,即小乘律法,又稱聲聞律,相對於大乘律典如〔梵網經〕、〔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等律法而言。從派別上論,小乘律分為五部;從內容上看,則包含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釋尊弟子中,最精通律儀的是優婆離尊者;在首次結集時,由他分為八十次誦出根本律制,而後再傳迦葉、阿難、商那和那、未田之、優婆毱多等五大尊者。優婆鞠多之門下有五位大弟子,於八十誦律中,依性情之所近各自成立一部,共為五部,此為五部律的源始;此時約佛滅後百年之時。此五部律是:
1.曇無德部:又作曼摩毱多,意譯為法正、法護、法藏等,為小乘二十部中法藏部之祖又稱法藏部。所傳之律為四分律,所謂四分律宗,即以曇無德為開先祖,而由唐道宣律師集大成,後世稱南山律宗。2.薩婆多部:又作薩婆諦婆,意譯一切有,所傳律與為〔十誦律八十一卷〕;十誦,指此部將戒律分為十項敘述,內容包括比丘戒法二五七條,比丘尼戒三五五條,僧伽之組織及管理十七法等。為傳來我國四廣律之最早譯出,並盛行於南方。3.彌沙塞部:意譯不著有無觀,所傳律藏為〔五分律三十卷〕;其梵本乃法顯於師子國所得,至劉宋景平二年(424),始於建業由佛陀什及竺道生譯出。本律由五分組成:初分為比丘戒法,次分為比丘尼戒法,三分含受戒法、安居法、自恣法、藥法等;第四分含滅諍法、竭摩法;第五分含破僧法、臥具法等。此律在我國流傳不廣。4.迦葉遺部:又稱飲光弟子部、善歲部、迦葉毘,所傳之律為解脫律;其廣律未曾傳來我國。5.摩詞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大眾部,乃部派佛教中大眾部所傳之律藏。主要律典為〔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本律包括比丘戒二一八條及比丘尼戒二七七條,與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共稱古來四廣律。至於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八戒(參見「三學」)和出家的比丘(尼)及沙彌(尼)戒,雖屬〔小乘律〕,卻是〔大乘律〕的基礎,也是成佛的根本。所謂由戒生定,因定生慧,通過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來息滅貪瞋痴三毒,斷惑證真,圓滿佛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乘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